西游记吧
关注: 226,994 贴子: 6,248,634

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 目录:
  • 古典文学
  • 71
    最近刚看完第三遍西游记原著,一时兴起做个西游记原著服装统计解析帖 孙猴子镇楼
  • 95
    现代的百回本西游记是以古代的数个流传下来的西游记刻本【世德唐本 李本 杨闽斋本 唐僧本 清代证道本等等】作为底本整合而成,那历代的西游记之间究竟有多少区别呢? 刘冬子老师的数十丈开路神镇楼
    求问天 1-24
  • 556
    《西游记》是谁写的?是一次写成吗?“元会运世”是抄袭吗? 本文作者李天飞,是中华书局文学室编辑,著有《西游记》校注(中华书局2014年)等。 他从猴年的正月初一起,为读者开讲《西游记》。《西游记》正好有100回,李天飞准备花100天讲完,每天讲一回。在他看来,读者“用100天的时间,大致了解到《西游记》的深层次内容,是不成问题的。” 本文首发微信订阅号“长安诗社”(changanshishe),原标题为《李天飞讲西游|第一回:装逼和牛逼
    goschool 6-20
  • 1817
    也有可能不注意漏过一些,欢迎指出我未注意到的,大家就看我能不能坚持到最后吧
  • 104
    看到贴吧有人提到托塔李天王一家,以及天王三个儿子名字的问题。我以前就这个做过一番考究的功夫,就此机会张贴出来,以供诸公参考。 其实关于李天王和哪吒的考证文章以及非常多了,即便是学术论文也有很多,实在是没有再多费唇舌。只是我觉得前人的文章内容虽然翔实,但是难免挂万漏一,有些地方阐发的也不是很清晰。故此再做一番探讨,引用前人之初恕不做一一声明。
  • 80
    取商务印书馆,图片文件阅读
  • 48
    @soulkuri 吧主把我两篇关于《西游记》考证帖子都加精了,为酬谢知己之恩。这里再发一则关于竹节山六狮的考证。这篇考证主要参考唐代徐坚《初学记》,内容涉及九灵元圣的几个孙儿名字原型的考证。网上很多关于六狮的名字都语焉不详,都说是狮子,但没有说法是什么狮子,有些更近乎荒诞。这里的成果是本人原创,希望能方便后来人。 加精的两个帖子,希望大家捧场。 大圣国师王菩萨以及木叉惠岸行者原型考 http://tieba.baidu.com/p/2788338100 西游
  • 418
    一楼欺凌度,俺就是要喜欢你
    RHLgo 5-30
  • 38
    留下一楼
    犀辟尘 11-11
  • 49
    到我这个地步,看神话故事就象做拼图游戏,不自觉的就会把一块块碎片拼起来。 有关天界的朝代更替,中国神话中很少,没有希腊神话中那种明示三代的气势,但可以明确的也不是没有,在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殂》中记载了这么一段故事: 天翁姓张名坚,字刺渴,渔阳人。少不羁,无所拘忌。常张罗得一白雀,爱而养之。梦天刘翁责怒,每欲杀之,白雀辄以报坚,坚设诸方待之,终莫能害。天翁遂下观之,坚盛设宾主,乃窃骑天翁车,乘白龙,
    952778 2-28
  • 114
    一楼三层兵力,臣请度娘献头。
  • 31
    不少研究西游记的学者发现百回本《西游记》的一些故事情节竟然与印度教经典《罗摩衍那》的故事片段几乎一 模一样,如假包换。而且不是一两处故事情节有这种情况,我粗略的统计一下,至少已经发现六处相似度达到目的95%以上的故事情节。所以学者们才感到很困惑,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因为他们认为《罗摩衍那》一书是印度教的“圣经”,由于古代中国的佛教徒翻译的都是与佛教相关的经书,不可能去翻译印度的《罗摩衍那》。再加上印度教有
    闲者 11-21
  • 53
    《西游记》研究 :唐三藏取经诗话与密宗——《西游记》成书过程中宗教观念的流变之三 唐三藏取经诗话国内早已佚失,日本有两种藏本:一题《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小字巾箱本;一题《新雕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大字本。 两本文字相同,互有残缺。1916年,罗振玉将两种本子影印出版,介绍回中国。卷末有“中瓦子张家印”字样,无刊刻年代。郑振铎先生认为“此话本的时代不可知,但王国维氏据书末:‘中瓦子张家印’数字,而断定其为宋椠,语
  • 67
    由于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直到清初道士汪象旭刻《西游证道书》时,书前有汪氏自己写的《丘长春真君传》,列述丘处机生平后说“有《磻溪鸣道集》《西游记》行于世”,直接把《西游记》归于丘处机所作,而且还刊有元人虞集的《西游记序》,此序实际用意是借虞集之名以加强丘处机是《西游记》作者的权威性。这种说法并不是汪氏的发明,始作俑者是元末明初学者陶宗仪,他在《辍耕录·丘真人》中说“以上见《磻溪集》
    改曰 7-18
  • 167
    一楼祭傲娇度娘小可爱即西吧如来旃檀大帝君,没有大帝你那篇<西游记倒过来读>我实在是提不起写这文的兴趣. 之前说说这事儿.本来是想夹入我那篇<四千年神话真相>的贴的,但回复太少,已经决定放弃了.把神话的事与现实参照也是个冷门,指不定有多少人说我白费功夫,但真的这里面有东西,所以还是单独写出来,还是那句话:纵然无人听我歌,我生自有魂来和. 可能写不完,因为我想写的太多,而且就这个课题,还是有太多的未解之谜,我也才刚刚起步,最
  • 61
    礼佛三匝,道:壮哉我金丹大道!
  • 105
    一楼祭我在西吧浪费的这些岁月和我痛得要死的肚子。
  • 31
    第三十九回 一粒金丹天上得 三年故主世间生 解决生死问题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误解和异议?道理很简单,就是人们看问题的立场和着眼点有所不同造成的
  • 24
    第三十八回 婴儿问母知邪正 金木参玄见假真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错误,不是改造自然,也不是修正众生的行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佛家讲“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修行要回归真心,其中最难的地方就在于如何识别自己的真心。世间人以妄心为心,这也是不得已的事,因为世人理解不到真心,何况使用心呢?只好误将妄心当真心罢了。修行人了解了真心的可贵,理解了自性本自清净,能生万法,才会努力去修正自己的错误。但是在修行过程
  • 21
    第三十五回 外道施威欺正性 心猿获宝伏邪魔 上一回故事,大圣腾那骗得了宝贝,这一回讲术如何彻底降伏妖魔。宝贝,是人生的真实财富,不论你承不承认,会不会用,它都永远地守候在每个众生的心里。如果你懂得开发心灵的宝藏,当下可以转变境界,过着如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快乐而又充满智慧的美满生活。要学会开发真心里的宝藏,首先要明白大道之理,掌握开发的方法。其实,开发的方法简单到难以置信的程度,就是不分别,不执着
  • 35
    第三十二回 平顶山功曹传信 莲花洞木母逢灾 从此回至三十五回是一个完整的阶段故事,从表面上看主要是悟空和金角大王、银角大王二个魔王的腾挪比斗的过程。但是如果把前后的故事联系起来,把《西游记》里金、银、铜、铁的内涵对应起来,再了解修行的原理和原则,则必然会有对宇宙人生真相的真实悟处。若能从此悔过自新,则能体会出更多的人生真谛。金角大王,金,理性也;角,俗称钻牛角尖,痴迷也;因此金角大王乃理上之痴迷也
  • 77
    云南大学银杏文学社今年上半年的读书交流会,在校学生,观点浅薄,各位轻拍~~~~ 另:借用了吧友 @天外堂堂主 的图片,即吧刊封面,还望谅解。
  • 51
    第三十一回 猪八戒义激猴王 孙行者智降妖怪 这一段故事进入关键的一回,如何解决文字相的问题。从题目上看,二个重要的字“义”与“智”给出了解决
    八门道人 12-14
  • 30
    第三十回 邪魔侵正法 意马忆心猿 这一回主要是描述错位用心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故事是借以黄袍郎认亲的过程来展开的,第一个作用就是把自性给染污了
    远江兄弟 12-18
  • 91
    一楼度娘(貌似神贴都要如此说来着) 幼时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西游记好多年没有拿出来了,现在挑一些注释发出来,给一些爱好者看看,希望每天更新 嘿嘿
  • 35
    《西游记》第二十八回大义与精解 第二十八回 花果山群妖聚义 黑松林三藏逢魔 前一回说的是变易生死的问题,变易生死的本质是识用与自性错位,即迷用
    a6313979 6-21
  • 55
    第二十七回 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 前一回说的是归元返一无二路,这一回讲了生脱死只一门。归元必须息心法界,觉悟唯有清净妙观。故事说到
  • 84
    现存最早的《西游记》刻本,当为万历二十年(1593)金陵唐氏世德堂刊刻的《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该本被公认为最接近于吴承恩的原作,已为以后各本采为祖本,这个本子里没有包括“附录”内容。在这个版本中直到《西游记》第十一回,讲到有三个大臣奉唐太宗之命,在全国挑选一名有德行的高僧担任当时中土的佛教统领,最终选定了玄奘,此时《西游记》中才非常突兀地出现一段话:“转托尘凡苦受磨,降生世俗遭罗网。投胎落地就逢凶,
  • 19
    第二十五回 镇元仙赶捉取经僧 孙行者大闹五庄观 前一回讲到了世界的本质,万法的本原。这个万寿山和五庄观可以被理解成道家的元神理论,元神是道生
  • 27
    第二十四回 万寿山大仙留故友 五庄观行者窃人参 上一回四圣试禅心,八戒还会对境生情,也就是指修行者在境界里起妄想分别的烦恼还没有断。修行人心
百度小说人气榜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更多定制特权

吧主申请名人堂,解锁更多会员特权

  • 本吧专属印记
  • 定制名片背景
  • 名人自动顶贴
  • 定制头像边框
收起特权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