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吧
关注: 50,465 贴子: 349,498

各求本性,致极良知,止于至善!

  • 目录:
  • 历史人物
  • 83
    过去的半年间,我从唯理论转到经验论,对知行合一怀疑了一次,又在实践中重新找回对知行合一的自信。 我从阳明心学出发,在现实中不断提出问题,哲学理论和现实的冲突推动我不断阅读,本身喜欢数学,所以推崇笛卡尔的唯理论,提出自己的哲学主义。但是我发现解决不了关于人性的问题,因为人是感性动物。我又回到古希腊哲学探究关于人性和道德,期间也是深入了解了斯多葛主义和伊壁鸠鲁主义,在实践中还是没有解决人性和道德的问题
    苏复礼 00:04
  • 10
    我看吧里有人说心学是很玄的东西用西方哲学解释阳明心学。我很概览老祖宗自成体系的学问何时用得着西方哲学来思考。首先,我个人体验来看学心学入门基础就是打坐 或者冥想。传习录里也说过,刚开始思虑不定,心猿意马。所以首先要静坐,让自己气定下来感受内心的宁静(《传习录》陆澄录25 )心不静,再怎么存天理去人欲都是创造了一个意识在意识上下工夫,舍本逐末而已。刚开始求静是为了气定神闲,但是一直求静就会有喜静厌动的毛
  • 4
    但不是以贬低、忽视对手为方法。 好难呀。
  • 0
    我先说我的,阳明心学给我最大的帮助就是让我意识到我的心是解释世界的画笔,所以当我亲自事上磨的时候我发现一开始心灵上的私欲让我放弃逐渐消失,有了我要立马去做这种想法,并且帮助我在去年躺平4个月后又鼓足勇气去找工作。帮助我的性格从内向自闭到开朗都是阳明心学的功劳。
  • 372
  • 0
    减肥瘦身是现在社会一个比较受人关注的区域,今天来说一下这个话题。 其实想要瘦就是消耗大于给养就可以了。 我个人而言比较推荐辟谷法。 七天、十四天都可以,不需要时间很长。 辟谷最大的难题就是前三四天如何控制自己不吃东西,克制饥饿带来的强烈的进食感。 粗略的说,想吃东西分为饥饿和嘴馋两种。 下面我们逐一的说下。不谈科学知识,只说如何应对这两中感受。 嘴馋 馋是一种特别的感受,就是纯粹的吃了还想吃,就是吃不够。 所
  • 1
    欲也者,非必声色货利外诱也。有心之私,皆欲也
    弗迷 6-8
  • 1
    过去很长时间了,最近有些空闲,所以回来与大家继续分享一些心学入门的东西。 理论上的东西说来说去就是那么回事,就那么几句话,还有疑惑可以翻看以前的帖子。 戒烟其实戒掉的不是吸烟,而是想吸烟的想,也就是烟瘾的瘾。 这点一定要弄清楚才行。 是因为我们的觉知放在了想吸烟或者烟瘾这个觉受上,所以才会有后续吸烟的结果,用因果论来说,想吸烟、烟瘾是因,吸烟的结果就是果。 我们要去除的是因,以往大家都戒不掉烟瘾,就是总
    弗迷 6-8
  • 5
    我们的目标:(在现实中)始终力行“克己穷理”工夫并一以贯之(“夭寿不贰,修身以俟”),永远学问思辨、总结完善,直至吾心“去尽私欲,纯乎天理”,以掌握、遵循事物发展运动的客观规律(包括一般的和特殊的)与心理良知(包括人事人情伦理道德),从而“知性知天、止于至善”,最终实现正确的有终无咎的命运(“尽道以立正命”)。 目前群有64人,学院派和非学院派兼有,提问探讨都含一定的实践和思考,基本不闲聊。 我2020年始学理学,完整学
    弗迷 6-8
  • 4
    我不想内耗,可就是忍不住去胡思乱想。求解吧
    zhanpar 6-8
  • 20
    这个困扰了我很久 我还专门看了中庸 论语 就是找不到现代化的解释 该怎么理解 求帮助
  • 1
    因阳明心学版本很多,有不少同学求助推荐,以我个人角度来推荐以下两本,第一本是比较经典的传习录,文字校正乃至语句翻译都很好,第二本是通俗易懂,笔者对阳明心学有很深感悟,适合初学以及入门不得的人群阅读。 此外还推荐光明出版社的《传习录》,虽然本人还未看过,但是出版社的《了凡四训》编译特别好,我想不会让你失望。
  • 8
    阳明先生说良知不学而能,但是良知不应该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吗,要不然如果一个人出生后就远离社会,甚至融入野兽之中,那这样的人怎么会有人类的思维方式,恻隐羞恶之心,进而良知?
  • 3
    想看很久了 版本太多分不清楚
  • 2
    我们之所以觉得王阳明厉害是因为他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那么大家学习心学内心肯定是抱着相信的态度来的。 阳明心学大部分人和我之前一样从传习录看完就基本放弃了,因为看是过程中自己也实践了发现实面前解决不了问题。于是自然认为是自己修行不够,自然而然放弃了,觉得心学太难了,自己是普通人,还是算了。 所以我说怀疑是驱动你的第一步,我也是从自我怀疑开始的,转变了方向怀疑心学。然后不断的证明,再被怀疑,到如今才找
  • 0
  • 0
    很安静
    KN4017 6-4
  • 10
    各位道友,还是要特别强调注重先生提的“事上练”,咬文嚼字多说无益,需要我们去事上格物和体贴感悟。 建议以后在吧里多分享些生活中碰到的具体事,然后如何运用心学的力量将事情解决,自身又有何感。
  • 0
    古人云:“不受曰廉,不污曰洁。”廉洁是从政为官的基本品德标准,也是确保一方风清气正的前提和基础。廉洁自律,贵在廉洁,难在自律。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 坚持“慎”字当头,把慎初、慎微、慎独、慎友作为处事原则,做到廉洁自律。
  • 48
    今天读传习录 良知何事系多闻,妙合当时已种根。 好恶从之是圣学,将迎无处是乾元。 在虔州九川将告别先生,写下这首诗。 我所理解的大意,良知何须依赖多闻多见,人生来就有这个天之灵根。好恶从之就是圣人之学,将迎有个私己的心即无处是乾元。 阳明先生曰:若未来讲此学,不知说‘好恶从之’从个什么。 我看诗的意思甚好,好恶从之是圣学一句,足见九川已得功夫要领。但阳明先生一句点破,此诗实际藏有病痛。既然良知不用多闻多见
    呜呼呀 6-2
  • 1
    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外无物、心物一体,所有这些概念说得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心法,是道,用来指导人生的。 离开了修齐治平,把心外无物理解成“看不到就不存在”是外道。 如果粗略来理解,可以说心外无物的意思是失去了认知主体或者认知出现偏差,物就不能被认知或被正确认知,导致物也失确了本体。 知是心的本体,知是物的本体,心是物的本体,如果心被私欲阻断,心所见的就不是物的本体了,所以我说无心外
  • 9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 13
    我深知世界上没有完全正确的哲学,阳明心学有没有错误之处?阳明心学有没有局限?
  • 10
    上次我刚删完帖,你紧跟我后面发这么几句话。现在跟其他人都没有关系,只有咱俩清清楚楚,所以希望你来解释下
    流墟 5-31
  • 11
    严嵩,字惟中,江西袁州府分宜县人,是列入《明史·奸臣传》里的人物。早在严嵩离开历史舞台不久,以他为主人公的故事和小说在民间各种流传,又被改编成戏文搬上戏台,老百姓听着故事看着戏曲,严嵩的奸臣形象从明朝中期开始便慢慢深入人心。 徐阶,字子升,南直隶松江府华亭县人,为官期间斗倒严嵩,提拔海瑞,为张居正铺路,史称“贤相”。人们称赞他为“明朝头号政治家”。 然而仔细考察二人的为人行事,尤其是他们之间争权夺利
  • 2
    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是婴儿,都曾经没有焦虑、没有烦恼、没有竞争、没有压力、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地存在着。如果饿了,我们会哭喊着寻找母亲的乳房;如果饱了,我们会甜甜地睡去。这个世界的一切,在我们眼中都是新鲜、美好的,任何东西到了我们手上,都可能变成好玩的玩具。我们充满活力,我们拥有一种与生俱来、不假外求的充实和喜悦。我们和世界浑然一体,一切都是那么完整、丰富和单纯。存在对于我们而言,就是上天所赐的一件丰盛
  • 13
    大家指证谢谢
    天和1114 5-29
  • 1
    今天课上,老师说中国有两个半圣人,其中一个是曾国藩。说朱熹我都忍了,说曾剃头是圣人,祖上没被杀绝是吧!!#奇葩教师#
  • 0
    “凡祸福利害之说,某亦尝讲之。君子以忠信为利,礼义为福。苟忠信礼义之不存,虽禄之万钟,爵以侯王之贵,君子犹谓之祸与害;如其忠信礼义之所在,虽剖心碎首,君子利而行之,自以为福也,况于流离窜逐之微乎”
    呜呼呀 5-29
  • 522
    我能对自己的身体升起仁爱之心吗? 我要对自己的身体升起仁爱之心。 仁爱之心是儒家之根基所在,别的话也不多说,欢迎大家提出自己的疑问。 第一,凡有问,不论早晚,我会逐一回答,尽量不会让各位问题落空。 第二,大家尽量问些实际的问题。 第三,入门方法就是上面两句话,不断的重复即可。
  • 31
    因为这段时间一直在学习小组里讨论传习录的学习心得,有一个学得较多朋友谈到 技术知识以及西方的管理理论皆是心外之理,心外之物,无法安顿内心,不合乎天理,不顺应宇宙的意志。 这点让我大为困惑,这不是相当于把学习知识等同于自私,满足私欲这些恶了吗?如果这不顺应宇宙的意志,岂不是那些校园知识都这样?那立志不是只有成为圣人君子这条路了? 欢迎各位帮忙解惑
  • 0
    挺好的,牛人还是很多的
    聆涛 5-26
  • 1
    同标题,谢谢,共同学习
    聆涛 5-25
  • 0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不是究竟话头。知是心的本体,心即理,知就是天理。知行本是一体,齐头并进,当行则行、当止则止,依据是知这个头脑(本体),否则就是逐物。知是行的头脑,才是知行合一的真实含义。
  • 0
    心得其宜之谓义。随时随地心得其宜,只是集义
    呜呼呀 5-25
  • 1
    心学与佛氏的根本区别: 儒家入世,有些知不行不足以恢复“不动心”的状态(心灵的定、乐、知的本然状态),所以强调知行合一。 佛家出世,更多的强调解脱,强调的结果就是把知也作为“空相”给致掉了(因为出世,所以不用担责任,才可以给致掉),所以强调看开、放下。 说到底,是个体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对个人的不同要求,也是理所当然。 总结:入世时知行合一,出世时四大皆空,才是务实的态度。
    呜呼呀 5-25
  • 3
    唯一的不变就是“变化” ,唯一恒常就是“无常”。如果你热爱这个世界上的一切生命,那你就不该拒绝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死亡。换言之,‘无常’固然是埋葬万物的坟场,却也是孕育生命的子宫;‘无我’固然是杀死昨天和过往的刽子手,却也是催生明天和未来的助产士。所以,当死亡在你面前裂陷为一处绝望而黑暗的深渊,你应该看到,它背后隐藏着一座通往希望和光明的桥梁……这座桥梁的名字,就叫作新生。” 给我看跪了
  • 13
    此处阳明先生所言“平地有何可见”与为外好高之病有和关系,或者说阳明先生这么说是何意?
  • 1
    对王阳明的智慧有了切实的兴趣,希望推荐一些书,从初级到深入,谢谢啦
  • 20
    我是一个00年的男生,去年开始上班,每天下班后回家躺在沙发上玩手机,熬夜,困了眼睛累了,也躺在床上刷一些短视频,基本过了12点才睡觉,晚上快睡觉时经常感到精神空虚。也没有任何兴趣爱好,想培养一些,发现自己根本坚持不到一个月,之前买了相机,弓箭,鱼竿,都是没玩几次就放着吃灰了,当时的热情很高,买了后就一点儿兴趣也没有。看书也是这样,偶尔想读一本书,买了后根本读不了几页。也有拖延症,吃饭睡觉上厕所去也会拖
    wwwwo0ok 5-21
  • 9
    当一个人做了错事,一直惴惴不安,害怕别人发现,毁了自己以往的形象,最应该怎么做呢?求教各位大佬。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小吧:小吧主共7

会员: 同心

目录: 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