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吧 关注:174,618贴子:4,230,126
  • 10回复贴,共1

顾留馨与沈家桢通信汇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编者:
     顾留馨、沈家桢皆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致力于太极拳普及工作的重要人物,其功过是非,至今还为研究者所关注。由顾留馨之子顾元庄先生整理编辑的《顾留馨与沈家桢通信汇编》,所收信件写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初期和中期,信中顾、沈两位先生所讨论的问题.为我们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太极拳运动格局的形成和之后的走向,提供了一些第一手资料。特别要说明的是,这些信件写作的年代,恰值“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受到举国尊崇,因此信中不可避免地留有这一时代的印痕,有几处对一些人和事的判断及用词用语,其“政治味道”,已经不适合今天的读者阅读了,因此在刊出时,本刊编辑对这些***了适当删节,并在删节之处有所提示。
   
     整理者顾元庄致《武魂》杂志:
     经过一段时间的“折腾”,我整理的先父与沈老通信汇编基本完成,其中先父之信36封(估计有些信没留底稿),沈老之信86封及三篇文章。这些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通信,随着岁月的脚步,佐证了我国武术界一段史实,每封信都显示着历史瞬间记忆的定格。因为是友人间通信,双方探讨拳艺,坦诚相见,其真实性,是一般回忆录不能比拟的,所以信件也弥觉珍贵。武术界前辈,如唐豪、沈老、先父等的后人都不练武术,因此他们毕生倾注心血的研究资料、信件……,其后人无意或不慎保存,散失可能性大,这是一种损失.估计日后会凸现出来,所以抢救这些“文献”资料,显得日益迫切起来。承蒙《武魂》杂志的鼓励,我整理了这批信件,若能刊出,另加按语,有读者会感兴趣,同时对澄清我国武术史一些内情,也有实际意义。记得几年前,曾给责刊一份关于编写五式太极拳经过的文章,这是先父给上海市体委党组的报告,其陈述的内容,今天看来,因与信件内容有关联,也有一定价值,今天顺便提起。沈老(1891~1972)江苏南通人。研究陈、杨二式50多年,从学于前辈名家杨健侯、杨澄甫、陈发科,l922年在东北曾向张学良将军授拳,其与先父合著的《陈式太极拳》理论性强,技术规范,为众多陈氏拳著作中经典之作,颇具权威性。晚年定居杭州,为市武协第一副主席。
     顾元庄2008年1月3日于上海
家桢老:
     慕名已久,近见尊稿,深为敬佩,陈架阐发有人,有利于今后的推行。因整风阶段较忙,今日始读完“太极拳特点掌握”,有分析有批判,非好学深思素有研究者不能写此。弟前写理论部分,结论大体同尊稿,但详明不如也,今后吾要写的是共同理论部分,将来请指正。头二趟动作说明,盼能一并完成,同时出版。
     前寄奉《陈氏太极拳图说》四册,谅已收到。吾近来较忙碌,未能早日来杭面领教益,拟于5月上旬来杭一次,交换写作上的意见。尊稿俟全部阅毕,即当邮奉,或俟下月初带奉如何?出版社要求于6月底交稿,至希能如期完工,《四式太极拳》已决定于年内出版,现在只待我们努力完稿。专此奉闻,顺问
近佳
     弟顾留馨1961年4月9日晚
留馨同学:
     年来读《新民晚报》常见尊名,钦仰无已,去年李剑华同学来信道及,方知是陈的同学、杨的同门,更觉荣欣之至。月前闫海同志来杭,云及要写四式太极拳合订本,深入浅出,目的在普及,要弟与兄合作写陈式太极拳,并因整风关系稍迟几日方能来杭讨论云云。今接来函要推迟,我想并无大妨碍,最好先行指导这种普及式的陈氏太极拳如何写法,是否与其他三式(已出版的)大致相同?即请先行赐教为盼。
     此项新写陈氏太极拳,与留存尊处的拙作无涉,那是陈、杨、李综合式的写法,是未定稿,言明在先请出版社予以指导重写,所以相片等都未办。闰同志带来归还的,如写陈式拳的话,不但张三丰不能写进,即王宗岳亦未便言及,因陈氏拳内不能夹带其他姓名的东西。



1楼2011-06-20 19:20回复

    留馨学兄:
         日前到站相送未遇,颇为怅怅。兹就您稿改签了三条,不知有当于万一,请参考,内中有“采动”不如改为牵动,有“消化”不如改为“捶化”,内中关于前辈生死三年,查得清楚颇为不易,好极,原稿璧还,请查收。专致敬礼
         弟沈家桢1961年4月30日
    留馨学兄:
         五一信敬悉并表演会节目,足让练习武术的人,还是各种各样式式具备,常常舞鼓,深合普及再提高,这种表演会对于提倡是有帮助的。
         第一路拳动作说明,不遗余力去写,好在这是单式说明,不需要连续,月底即不能写完,亦将写就的寄沪,以使勾线。杨氏拳谱,便当抄奉。专致敬礼
         弟沈家桢1961年5月10日
    留馨学兄:
         承寄你的大作已经详读,前三篇引证渊博,对于武技及太极等分析清楚,这正是国际所要知道的,中国这种体育运动是怎样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饮佩。
         开合虚实与呼吸自然结合,这个题目是正确的,惟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开合、虚实、呼吸、行动与坐功、胸、腔动静不同,只能在深长与不同强度上注意,不能在何处何时上注意,附有系签,请参考。
         鄙作仍以特点与程序为主从新写过,内中有增减,已完成大半,其它三家情况如何?在分章节目是否需要一律?他们的大纲是怎样的,有便请赐一二,以便学习。此致敬礼
         弟沈家桢1961年7月1日
    家桢老:
         陈架理论练法部分,想已接近完成,能不能月底前寄来?动作说明我已逐势校对,错误处如左右手误写已改正,某些动作交代不大明白处也予添补。动作说明写的简要,很好,但是里外顺逆缠一般读者弄不懂,好在您还有缠法的总说明,一般可以解决这问题。俟续稿寄来后,当一起再校读一遍,然后送去出版社。
         杨架绘图悉按澄甫先生原式,绘来还能传神,但绘图者费的功夫较大。过渡动作原作不足,由傅钟文补照后绘成杨老师体型,动作说明在月底前也可完工。
         共同理论部分我原有为陈架写的部分作基础,因体力时间不够,尚未全部改写,只能争取在近期内脱产专心写作,届时当陆续寄给您指正。
         此间武术活动有发掘、研究、整理各拳种工作,有各项武术表演会,还举行了武术学术性的演讲会。为了提高太极拳的技术,已开办了武式、杨式的推手训练班,各有学员20多人,都是练习过太极拳推手的才能参加。武式由郝少如当指导,杨式由张玉(武汇川的学生)当指导。《新民晚报》上不时有武术活动的零碎报导,想必关注。
         杭市武术活动较沉寂,想来系体委对社会上武师的历史和作风有意见之故,我希望能改善这种情况。
         亡友唐豪对太极拳史考证颇勤,考定太极拳为陈王廷所创造,唐豪之力为多,所云露禅为僮事系从陈承五处亲闻,并经永年人郝少如所证实。郝亦为钦仰杨氏三代武艺之一人,非故意贬低杨氏身份。您老前信中曾嘱勿将露禅为僮一语列入,弟当遵从。惟为弄清史实起见,今将唐豪遗著《廉让堂本太极拳谱》抄本寄奉。此书对太极拳源流问题辨证较多,值得一看。阅后仍请挂号退回。
         郝少如所藏李亦畲写本太极拳谱,及马同文从姨丈李亦畲处抄得的太极拳谱,都可以考定王、武、李三家拳论衍变,马本早于郝本十多年,字句颇多异同,弟亦各有抄本。廉让堂本较详,且经唐豪考释,故先呈览。致以敬礼
         顾留馨1961年7月25日
    留罄学兄:
         承寄廉让堂本已读完,前承要抄杨家太极拳谱43篇已抄完,连同李谱寄还。
    


    3楼2011-06-20 19:20
    回复
           陈架理论仍要以原有两篇,“特点掌握”和“练习程序”两编加以修改和补充,拳架可以不同,各式各样,惟理论则不能有两种说法,尤其不能自相矛盾,这是一种合订本,最好是理论部分不分写。
           杭州前些日苦热,因不遗余力写作,以致痱子变成痔疮,停了半月,现已痊愈,续作总要下月底预算完成。缠丝劲方面,承嘱多加详明,已遵办,不过寄后还请你多加指正是幸。此间对于武术风气尚未开展,我看过一次,如太极拳只演到云手就停止,因限定时刻的缘故,对于球类比较起劲,因主其事者乃系外国式体育家。
           在1915年间在北京抄得李亦畲谱五字诀内劲整项,有如梗燃火,如泉涌出,后来学到缠丝劲,觉得三家是一样的,认为如梗燃火要旋转才燃得着,这是说运动;如泉涌出是发劲,乃是一种抛物线形象,向对方后脚跟发去的一样。后来看到徐震的《太极拳理董》,孙剑云的太极拳及现在唐豪的考释都是“如皮燃火”,不知说的什么?请您解释或请少如先生解释。牛春明同志患肺癌病去世,我早已得闻,但是杨式太极拳是否即由吾兄及傅钟文担任7
           寄上王谱43篇,重要在它的内容,假定他是一个姓王的写作,(张三丰)谱内说明是由武事修身的张三丰,而不是打坐或是他人的张三丰,这三篇是王谱的纲领,我们也可以假定有这样一位姓张的写作,唐豪先生和徐震先生所说。
           十三势行工歌诀,十三总势莫轻识……在1915年间抄来,是北通州姚翰臣先生佳作,姚为高公笋弟子,乃系进土出身,所以王谱内重此篇。专复
           学弟沈家桢1961年7月31日
      家桢老:
           7月3l日来信及抄示并寄还廉让堂本谱均早收到。吾于半月来因虚火上升,先上唇热肿,接着右眼球及右上六齿发疼,中医科、外科、神经科、眼科、口腔科轮流诊治,前日已拔一齿,痛才止住。现稍痊,迟复见谅。您小恙半月,还替我抄寄了20页的王谱,除深深感谢外,这材料对我研究太极拳理论发展史大有帮助。
           尊作陈架理论以原作“特点掌握”和“练习程序“两篇加以修补,对阐发陈架有益,也符合共同理论,如能于8月底前寄来更好。但仍希劳逸结合为要。年龄不让人,只能量力而行,吾近来也有些服老了(虽然比您年轻17年)。四式的共同理论的写作,正是理论部分不分家的表示,最困难的是各式不同点的叙述。
           牛春明老因食道癌去世甚为可惜,牛、齐太极拳稿,出版社另作考虑出版单行本,四式中的杨架,已决定完全采用杨澄甫老师的原式,傅钟文保持原型较多,据以补充过渡动作,弟不过参与讨论,执笔另请周元龙同志多任其劳。
           十三势行工歌诀,我原作为佚名氏的作品,来示所说乃杨露禅弟子进士出身的北通州姚翰臣先生所作,这是新的发现,为了证据更充实些,拟请调查姚翰臣的生卒年月和约在何年、在何地从杨露禅学拳。武禹襄为“十三势行工歌诀”作“心解”,可证《歌诀》写作在前,作者并有多年锻炼的心得才写得出这样深刻的经验总结,武禹襄初从杨露禅学老架,为“歌诀”作“心解”,因此,姚、武写作时间上的问题必须先弄清楚,才能作出肯定的结论。还望多提借些资料,使《十三势打工歌诀》作者的姓名不致长期湮没。
           李亦畲手抄拳谱廉让堂本、郝和藏本都作“如皮燃火,如泉涌出”,马同文向姨丈李亦畲抄得的拳谱(较早于郝本)也作“如皮燃火”。您在1915年于北京抄得的李谱作“如梗燃火,如泉涌出”,按照您的解释也极为合理,但吾有不同的看法,提出来讨论:查“四日劲整”一节,从“一身之劲”起至“发于脊背”止,这是缠丝劲的运转,下边应是讲“放劲”。“如皮燃火”可作“闪战”解释,似皮肤于无意中燃火星,表示发劲的疾快猛。“如泉涌出”,比喻放劲的沛然莫之能御。问了郝少如同志,他对“如皮燃火”的解释是表示整体劲发射,皮是死牲口的皮,一燃火即烘然整块皮毛燃烧起来。以上意见也可供讨论。
      


      4楼2011-06-20 19:20
      回复
             弟沈家桢1961年10月4日
           
        闫海同志:
             前寄上武当剑术跳高一篇,谅已收到并转练习单位参考了。所写太极拳,您见了顾兄谅已悉一切,现在补上缠丝劲的大图,内容比照前写的补充了些,不日即可寄奉,如看到时请比照试试,请将内中缺点,指示为荷。
             弟沈家桢1961年10月4日
           
        家桢老:
             10月4日来信收到。单双手缠丝劲图及补照相,你将存中旬寄来,甚慰。
             徐致一老处,已和闫海同志去拜访过,对理论部分不同的看法在气的问题。徐老认为气只有呼吸之气,其它内气感觉是神经未梢的作用。当然连带的不同意太极拳与经络学说有关系。
             我看我们不必在难于统一的问题上争辩,只要气功和经络学说不被否定(它在实践上有成效是不会被否定的),我们还是按照自己的体会来发挥吧。共同理论部分我是依据王、武、李三家来写的,基本论点是太极拳是柔中寓刚,刚柔相济的拳。徐老在这点上也提到过,不过解释起来是重柔轻刚的。这是陈、杨两式与吴式的论点不同之处。太极拳向医疗性、体育性、技击性三方面发展后,理论上练法发挥上就不可能一致,五式现为传统的拳,理论上还应当发扬传统为适宜。祝您健康!
             顾留馨1961年10月12日于北京
        留馨兄:
             兹寄上缠丝劲图两张,最好原样大张附在书内,欲求医疗体育者即可将书内图纸撕下学习。这种无师自通,促进普及,提高体质,还是党对先普及后提高的政策,如何请酌夺为荷。
             徐老所说没有气功仅有神经未梢在活动。这是代表太极拳神字的说法,“神”是神经系统内各项,当然未梢也是其中之一,不能说只有神,没有气(呼吸气只能达于肺泡内气体交换,如到达组织器官内,那是氧气与二氧化碳的气体交换),这样不但经络学说要否认,就是举世所说的生物口(整理者注:此字辨认不清)位,大概也在否认之列。
             您所说,“只要气功和经络学说不致否认,我们还是按照自己体会来发挥吧,”我极拥护您这主张,各式传统的各种说法,当然内中有健康的东西,过了时的东西也有,现在还不是统一的时候,这是将来成熟后的工作。您这种态度是正确的,此书本来是合订本的性质,出版之后,摊在群众面前,内中就有比较性质,听凭群众批评。批评一多在若干时日后,自可另有一种代表中国太极拳的统一理论的方式方法。
             现在来信谈及五式,大概添了郝式是不是,请示知。
             弟沈家桢1961年10月20日
        留馨学兄:
             去年寄出版社一书名为特点掌握和练习程序,内中以陈式太极拳为主,间有将杨、李式理论加入,以资证明陈、杨、李是一致的,杨、李是陪衬,可作参考不能说是共同理论。后来~想此次汇编太极拳,在陈式方面只要前面特点纲要及内中抽出几章即可适用,所以另附目录一份,至共同理论部分,为了见多识广及理论精辟,非吾兄莫属,还请不辞劳苦,继续担负,拙稿即请剪裁揉和为荷。当前发展的时际,居于这样的地位和革命立场,除吾兄担任总编外,无人可以主持这一艰巨工作的。
             陈师对于一、二趟均留有拳照,这是极宝贵的遗物,可说陈师为不死矣。弟学习二套时间不久,因刚性震脚关系不能常练,去岁练过一次,右脚第二日就抬不起来,经过两月方愈,其中奥妙未能体会,恐写来不能适合要求。专复即此敬礼
             弟沈家桢1961年11月5日
        家桢老:
             弟于4日返沪,因忙于会议和工作,今天{星期天)午后始能和您通信(8日收到您5日来信)。
        


        6楼2011-06-20 19:20
        回复
               关于共同理论部分,经和出版社研究后,认为应以您的“八个特点”为主体,徐老著作中的“技击上的几个特点”、技击上的力学根据,以及我写的一部分拟请您综合整理,使内容避免重复,观点一致。所以要烦劳您老的缘故,是从“实事求是”出发,一来您研究理论已有几十年,系统性和逻辑性都较强;二来您虽年高,但在时间上总可以每天有半天从事写作。
               我在这里不但工作较忙,对“五式”尚须改写“源流”,为各式写历史和特点的“简介”,附录古典拳论的考订文字和作者小传,任务也不轻,二、三月内能搞好这些,在我要化很大力气。因此,理论部分若仍归我综合,一来力有不逮,二来时间不够。此事还望多费心力。您能否在近期内来沪~次(体委招待所可以招待,备全国粮票,但伙食差些),当面交换意见,半天研究,半天自由支配时间。当面谈较好,否则要写上几千字往返交换意见,有时还谈不清问题。
               23目为了欢迎杨澄甫老先生三子振锋来沪访问,体育宫准备举行杨式太极拳表演会。明年2月份我和闰海准备到杭,会同您老作最后定稿。
               二趟拳如您老有余力写动作说明,可以同时列入陈式。这本来是我的主张,为了适应您老的“分段练习”。目录和写作计划先附奉,希修补。您行期有定,希即示知,以便到站迎接。致以敬礼
               顾留馨1961年11月13日
          留馨学兄:
               兹接来信,目录和五式太极拳编写规划,有了规划,可以分头工作,是很好的措施。承嘱几项工作,未忘拳事,深受感动,我们系属同学,怎样综合揉和,自无问题可言,内有徐老大作,如揉和不佳,恐招指责,所以观望不前,现既承嘱担仔,当尽力以赴,完成其事,以副雅望。
               对于我的稿件,自知缺点甚多,内中尤其是锋芒过露,如徐著用吴鉴泉太极拳为名自己动笔表现出毫无意见,即有不同意见,仅对吴,不致对于执笔人有所误解,是叙述性的介绍性质,这是避免争端的劲法。还有用氧气说明,现在觉得不必详细,仅止旧法,说及是气而不必说是什么气,因为有人专从这种方面挑剔,影响了正文,此次也是应该改过来的。但是徐老对于我的稿件,谅必还有其他,请先示知,以资避改。我们都经过党的教育,对于批评自我批评,是经得起考验的。
               我应该到沪面聆雅教,奈何家务一时未能脱身,且迁地阅览文件,思想一时不能深入,希望您将我要做的文件或是要我提意见的文件请先寄未,能做就做了,不能做的择日一并携带赴沪面洽办理,这样有三数日即可带回杭州了。总之您要我担任的,只要我知道的,当踊跃完成这一新的任务,并希望稿件并加以签条说明意见,当遵嘱办理。专复敬礼
               弟沈家桢1961年11月18日
          留馨学兄:
               前上一函谅收,我有补充的是陈老师二套相片如已补印寄沪,请即寄下以便试作说明及要点,我因内子神经症状已经减轻,可以在家一半看护外动手写起来。
               来信中请勿提及内子病象如何,以免她看到引起刺激,专嘱,请恕。
               弟沈家桢1961年11月27日
          留罄学兄:
               寄来拙作及您的大作均收,徐老的宣传责难亦已闻,所好社中已调去原稿,以后再说。现正详读太极拳姿势动作.卜要求,认为共同理论内必具的内容,本书既名五式太极拳,当然成为一式,自有一式的特点,每个读者不论是初学和深造,打开书本,总是看各式的特点,成式的由来,在共同理论部分是应根据五式特点揉合成为纲要式的太极拳特点,各式特点的写作,必须“自报公议”,不能隔式来写,成为隔靴抓痒,为了争取时间,是不是即行报社传知,或是由您通知,请酌夺速办为盼!
          


          7楼2011-06-20 19:20
          回复
                 关于章节、图号、表号的编排问题,应事先决定,因为本书由各式编排合订的,免得将来返工,似有必要。我认为章节眉目清楚使读者一目了然,似应按照一般科技书的编排分章分节的纲目问题,应在改写前先行决定为妥。专致敬礼
                 弟沈家桢1962年1月3日
            留馨学兄:
              
               上次寄奉徐老“总的批评”~文,同时也写了闰海同志工作,作为参考,不要送给徐老,现已得回信,他说:我们这本书“重点在继承,论点要留有余地,兼容并包”,这是对的。承劝劳逸结合,心感之至,经济情况尚好,如接济些也好,不要多费手续可以的,否则作罢。承寄两份剪报,并无不妥之处,在推手方面补充一些,请酌核参考。
                 张三丰明初客朱洪武外甥李文忠五爷家,有身画象,在1917、1918年问,李家历代画象同在北京中山公园展览,许禹生商得朱启钤总长同意拍有小照,铜印出版,我只有一幅,现遍寻无着,要看的话,我想李剑华兄处,必有一幅。王宗岳论文是不是他的不详,希望您2月底返回单位写作。专致敬礼
                 弟沈家桢1962年1月13日
            家桢老:
                 1月9日来信敬悉。由于在党校学习,只能等到今天星期日作复。
                 关于“五式”章节按照一般科技书的编排,我是赞同的,每式及其文字,我看可以这样做,但是图号方面,我以为各式可以独立编号,主要理由是不必多费时间去添注章号于图号之前,特别是动作说明内引用“同前某图”处很多,逐一去添注不胜其繁,弄错了反使读者查对不便,排印后校对工作也较费力。图号不分章而独立编号对查阅较为省便。
                 您的“八个特点”的附图,由闫海同志处画图,您在压缩时可以不另绘图,倘有更动则应另绘。杨、吴、武(李、郝)孙各式,目前已不知有二趟拳,对其它各式可以不提,对他们说还有二趟拳,徒然引起争论,因此陈式尽管有头、二趟拳,对其它各式可以不提。散手,其它四式都不写,我看也不必提出要求,陈式现尚保存的二趟和散手,趁“五式”出版时和盘托出就够了,现在各式拳家还有懂得散手的,今后自会整理出来的,毕竟功于一役,目前是有困难的。
                 杨式特点用杨澄甫老师的“练习谈”和“十要”,将来我加以修润,删去宗派观点,傅钟文先生的笔拿不起来。郝式的两篇论文,是用月如先生名义,文稿留在闫海同志处,不加改写我觉得也可以。各式简史,只能等我学习结束后,赶写出来,分抄给您们审查。
                 匆匆作复,最后盼您劳逸结合地进行写作。致以敬礼
                 顾留馨1962年1月14日
            留馨学兄:
                 2月4日信奉悉,八个特点已经压缩完毕,返了几次工,现正誊写中,将来还要请您斧正。
                 现在写二套,觉得无处下手,只得暂将贴在长条纸上细细看,如第一趟一个拳式有8张不等,这一(二套)最多两张,是太不够的,写作出来恐怕读者看不懂,现写一段试试,碰到困难再向您报告。
                 关于考据,弟更无成见,吾兄研究有素又多材料,可资论证,请自由运用,不必顾虑。二套拳式一览表,经过您与剑华兄重新订过,请即抄寄一份,以后可据为定式。专此敬礼     .
                 弟沈家桢1962年2月14日
            留馨学兄:
                 接到l8日来信,月底即可结业,想可早日完成您的写作,凡太极拳势名采自拳经,尤其是戚氏的,都应该采用原名,来信所说,徐哲东所收二套,名称有二种,可否抄示一份.或将原书寄来,以备参考。
                 二套有几个相片,现正思索应放在何处,有些本来用拳的,而现用掌,也许陈师晚年精进改的。专此 敬礼
            


            9楼2011-06-20 19:20
            回复
                   弟沈家桢1962年2月24日
              留馨学兄:
                   3日来函敬悉,轮训结业可贺,考信录已收,内中二套名词可供写作时参考,二套照相不全,且所照镜头不是固定一面,对于前后排列颇费思索,内缺少的由头套内摄取近似者加以说明,以便周元龙同志大笔描写时参考。所以每个动作及联系动作的照片,均先定面向再定行进的方向,因离开陈师近三十余年陈师架子当然有些精进改动的,为了配合他的照相片,不能以从前所授时的严格一样,待写作完吋再请指正。
                   八个特点一次尽力压缩,力求没有重复,八个特点不是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的,说到时又不能不提一下,预算近3万字或者多一点。专此敬礼
                   沈家桢1962年3月9日
              留馨学兄:
                   所寄稿件均收并敬悉,上旬左右来杭,极其欢迎敬聆教益,二套写作返工数次,初稿已完成,所写方法正如尊瞩,预备能看着练习,将来相片还要补绘,余容面叙。专复敬礼
                   弟沈家桢1962年4月6日
              留馨学兄:
                   昨上一函,将八个特点的目录寄奉,谅已鉴及,关于各拳架动作说明未寄,在下月底能否寄出,如不能全部寄出的话,请将陈式头套图解寄来,以便补充并添绘足印图,与二套可以一律,因补写及绘印,预算要一月期限,如不久要寄出,即请作罢,专肃,即请示知为盼。敬礼
                   沈家桢P962年4月28日灯下
              留馨学兄:
                   在沪承蒙照顾,并蒙盛宴,谢谢,并转谢傅、郝二位,头套二套和一套的动作说明及虚线划好,即请周同志尽先寄来,以免各式具已做好,而陈式单独落后,推手既已写就,又有陈老师的推手照片,堪称全璧。
                   徐老此次南来,有何妙论,均请随时先示,以广所闻。专此敬礼
                   学弟沈家桢1962年5月26日
              留馨学兄:
                   前嘱购办笋干未能做到,兹有邻居亲家从乡中来,带有笋干十余斤,代购3斤,每斤3元,尚属尖端之品,已由邮局寄上,谅已早收。
                   陈氏稿、北京稿及徐老到沪情形如何,便请赐示为荷。专致敬礼
                   弟沈家桢1962年6月6日
              留馨学兄:
                   读10日来函,欣悉徐老来沪请其讲演听众近千,果然名下无虚,想所讲演的必有记录,如有请借一阅,以便有所参考。6月6日解放日报登载大作,对于吴式是一个忠实指导,想徐老阅之必能满意,钦佩!元龙同志对于徐老介绍一篇,才知他是全国运动委员委员,无怪对于太极拳的批评指责,如同严师训责幼年学生的一样,才知所以傲视一切由来。专复并致敬礼
                   弟沈家桢P962年6月18日
              家桢老:
                   20日接18日来信敬悉。徐(致一)演讲,未有纪录,系对初学作讲解,理论体系与其著作一致。
                   元龙受闫海同志之托统一各式的编辑工作后,进度不快,已嘱其先将陈式虚线画好,动作说明略作必要的补充,弗多妄动,早日寄奉。弟工作太忙,督促无方,致延时失约为歉。今天还和武术办公室邵、何等开会,对此事提出了检查批评,想可赶紧些矣。闫海同志来信说:教材停止编写,不去东北了,我准备去信必要时由其动手加工,较为老练快速。致以敬礼!
                   弟顾留馨1962年6月24日
              留馨学兄:
                   接到您24日来函,敬悉徐老来沪讲演,未作记录,默想此老或者愿意五式编著不成,即成最好没有陈式的幻想,则彼吴式太极拳是可独霸论坛,但是不加入五式,又烦声望,所以徐老对此五式似有进退维谷的苦衷!
              


              10楼2011-06-20 19:20
              回复
                     元龙同志谊属吴式同门,徐老来沪当然要尽情照顾,因而延长工作时间是可以理解的,好在吾兄已经催促,当可早日完成矣。
                     闫海同志不去东北与本书是极有帮助。专复并致敬礼
                     弟沈家桢1962年6月26日
                家桢老:
                     陈式第一路已由周元龙加王,前天已迳寄奉,我因事忙,日来又因齿痛就医,未能细看,趁今日休假,略述己见。
                   .陈式动作,发科老师晚年略有修订,弟意可按照奎等现在所练所教的作图解较妥,因为他们重教,说明与他们的一致,不使他们被动。但元龙系新近向杨炳诚(照奎教的)比划,我仅抽暇略为比划,可能有不正确处,还望细核一番。元龙的加工如补充明白您老一定很高兴,但如有不对头处,望一一改正。我仅提出原则为:在不失原作者原意下进行加工,特别是理论体系须保持原来一贯的完整性,不可妄动。
                     我的总论部分,徐老和孙剑云签注意见,不足十条,误认为以陈式为主(其中我引用陈鑫的话较多)。据闫海来信:看来总论难得孙、徐的同意,拟先将五式分出,或丛书式样,总论和附录也单出,让读者去品评,并有利于自由发挥。我已复信同意这么办。总论就徐、孙所提某几点不同看法,准备择善而从,坚持原则,以王、武、李、陈四家拳论为标准,加以润改,仍本融会诸家,求同存异的写作方针作修补。剑华老的签注基本上同意我的分析和论点,并批驳了徐老某些看法,如刚柔相济问题、螺旋与抽丝问题,给予我写的部分很大的支持。
                     元龙从去年夏起全脱产绘图及助写杨式说明,我们已给他两个月十多天脱产时间,7月底期满,过此另有任务只能业余为五式工作(原来只搞编辑工作是预定可以提前完成的,但又想搞改写工作,时间就不够了)。因之您的稿能在月底前寄给他较好。愿您老劳逸结合,祝您最后成功!
                     顾留馨1962年7月P5日午后
                留馨学兄:
                    元龙同志所画陈式一路的图说已收,今又接到您的来函,出版社对于五式分出为丛书式,总论和附录亦将出单行本,并悉吾兄同意,使弟年来对于陈式架子动作说明,有了新的希望,今分述鄙见如下:
                     陈式一路动作说明,原就剑华兄原稿加以补充的,虽然多了几倍篇幅,但较其它四式太觉简单,其中原因是弟从来对干动作说明是一个弱点,工作时总觉一人专此比划动作,另二人在傍书写完毕时一段一段加以核对,图不够补充图,图不能表现者补充说明,此间无一人会练陈式的,只好自动自写,非常苦闷,既无人帮助,又无人代为检查,既不能离开相片,而相片有些拳式为陈师所未教,有者亦于弟的学习时不同(观陈师一路与照奎弟的不同其变迁可知),为此,只得凑合着写下去,非常难过。
                     且因平时练习,乃系自编的陈杨架子合并式,已有十年之久,因而对于陈式严格的动作有所生疏,所以对于架子写作非常难过,此次元龙同志具有写架子动作的经验,改动比较好的(如原则上要点三项,另详),但是写的底子太简陋,虽改仍感到干枯,这是自己水平的所关,强不来的。
                     杨式有杨师生前所写的动作及要点,结构规模已经树立,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加以补充。孙、吴两式都是生前**多数门人会写,此次既有专书独享其权,加入五式诚非得已,能得各式分出,二位同志加入五式的苦闷已一扫无遗。武式有郝同志自己的相片,可以尽量发挥自己的思想,自由运用其动作说明,怎样说都是可以的。
                     独独陈式的情形不同,既未与相片者同处一起看他练过此拳,有些拳式已经改变而有些又系新加,所以陈师相片与照奎的不同,因此拿起笔来,就非常苦闷,有只能就相片理想所及的写下去,虽然去年交了卷,仍然是彷徨不安。
                


                11楼2011-06-20 19:20
                回复


                  13楼2011-06-20 19:34
                  回复


                    IP属地:河南14楼2011-06-20 19:41
                    回复
                      这帖不完整,发时说要审核什么的,等了很久都没有我以为通不过了,就重发。请吧主删了吧,别浪费版面。谢了。


                      15楼2011-06-20 20: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