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列宁主义吧 关注:14,127贴子:111,227
  • 9回复贴,共1

物、价值、时间和自由 —马克思哲学体系核心概念探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从抽象物质到具体的物
传统哲学教科书所叙述的物质观是马克思早就批评过的“抽象物质”观。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这样写道:“工业是自然界同人之间,因而也
是自然科学同人之间的现实的历史关系。因此,如果把工业看成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
示,那么,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或者人的自然的本质,也就可以理解了。因此,自然科学将
失去它的抽象物质的(abstraktmaterine)或者不如说是唯心主义的方向,并且将成为人的
科学的基础,正像它现在已经—尽管以异化的形式—成了真正人的生活的基础一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8页)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提出了“工业”
这一极为重要的概念,并把它理解为使自然科学的研究摆脱“抽象物质的”方向的不可或
缺的媒介。事实上,现实的自然界是经过工业媒介的自然界,现实的物质是经过人的生产劳
动媒介的物质,而工业并不是别的东西,它正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本,正
是人的实践活动、特别是人的生产劳动的具体表现。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进一步指出:“那种排除历史过程的、抽象的自然科学的唯物
主义(des曲straknatu,issensehaftliehenMatedalismus)的缺点,每当它的代表越出自己的专
业范围时,就在他们的抽象的和唯心主义的观念中立刻显露出来。”(马克思,第1卷,第
410页)这就表明,马克思的物质观与以往一切哲学家(不管是唯物主义者还是唯心主义
者)的根本差异在于:马克思从不脱离人的活动抽象地谈论物质,亦即从不像传统的哲学
教科书那样,高谈世界的物质性。马克思总是从人所从事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劳动出发,历史地探讨物质的具体表现形态—具体的物,并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所造成的普遍的“物化”(Verdingliehu嗯)现象或“拜物教”(Fetisehismus)现象进行批判性的考察。
应该看到,当代西方的一些学者非常敏锐地注意到并揭示出马克思物质观的实践意向和
革命意向。在卢卡奇看来,马克思物质观的要旨并不是坐在课堂里大谈“世界统一于物质”

这类同样可以在旧唯物主义者那里找到的教条,而是通过对物化现象和物化意识的披露,唤
醒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从而促使其以实践的方式改造资本主义社会。葛兰西在谈到马克思
哲学时指出:“显然,对于实践哲学来说,物质不应当从它在自然科学中获得的意义上去理
解……,也不应当从各种唯物主义形而上学中发现的任何意义上去理解。虽然人们可以考察
构成物质本身的各种物理的(化学的、机械的等等)属性,但只是在它们成为生产的‘经
济要素’的范围之内。所以,不应当就物质自身来考察物质,而必须把它作为社会地、历
史地组织起来的东西加以考察,而自然科学也应当相应地被看作是一个历史范畴,一种人类
关系。”(Gramsci,p.465一466)海德格尔在谈到如何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对话时,也有一
段极为重要的论述:为了进行这样的对话,摆脱关于这种唯物主义的天真的观念和对它采取
的简单拒斥的态度是十分必要的。这种唯物主义的本质不在于一切只是物质(Stoff)的主张
中,而是在于一种形而上学的规定中,按照这种规定,一切存在者都显现为劳动的材料
(Material)。(参见Heidegger,5.27)施密特在他的代表作《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一书中也
表达了同样的思想:“说物质是存在的最高的原则是不可能的,这不仅因为从事劳动的主体
通过自身中介了自然材料,而且在生产中,人们关涉到的并不是物质‘本身’,而是具体
的、从量和质上规定了的物质的存在形式。”(Schmidt,p.34)


IP属地:四川1楼2015-07-17 17:56回复
    所有这些见解都表明,马克思与旧唯物主义者之间的根本差别在于,他不是从静观的知
    识论立场出发去谈论抽象的物质,而是从动态的实践论出发去谈论作为生产要素的物质的具
    体样态,即具体的物。事实上,马克思决不像旧唯物主义者或后来的哲学教科书的编写者那
    样,热衷于追溯一个先于人而存在的物质世界。在马克思看来,去追溯这样一个与人相分离
    的物质世界对于人来说是毫无意义的。所以马克思指出:“只有物(dieSache、按人的方式
    同人发生关系时,我才能在实践上(praktjsch)按人的方式同物发生关系。”(《马克思恩格
    斯全集》第42卷,第124页)总之,物不是人静观的对象,而是人的实践活动尤其是生产劳
    动的要素、
    那么,在马克思那里,具体的物究竟是指什么呢?由于马克思考察的出发点不是一般的
    人类社会,而是资本主义这种特殊的社会形态,所以,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具体
    的物表现为巨大的商品堆积。他写道:“商品〔DieWare)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
    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einDing)。”(马克思,第l卷,第47页)当商品作为
    物被大量地生产出来的时候,“物化”现象或“拜物教”现象也就随之而蔓延开来。马克思
    通过自己的研究,深刻地揭示出这些现象的本质:“例如,用木头做桌子,木头的形状就改
    变了。可是桌子还是木头,还是一个普通的可以感觉的物。但是桌子一旦作为商品出现,就
    变成一个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einsinnliohuebersinnlichesDing)了。它不仅用它的脚站
    在地上,而且在对其他一切商品的关系上用头倒立着,一从它的木脑袋里生出比它自动跳舞还
    奇怪得多的狂想。”(同上,第87一88页)
    由此可见,马克思物质观的实践意向和革命意向正在于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到处蔓延的
    “物化”现象或“拜物教”现象,从而从物与物的关系中揭示出人与人之间的真实关系而
    传统的哲学教科书满足于抽象地谈论“世界统一于物质”这类旧唯物主义者早已提出的命
    题,必定会耽搁对马克思物质观的这种根本性意向的把握。更重要的是,马克思不是通过抽
    象物质,而是通过具体的物来引申出价值的概念的。


    IP属地:四川2楼2015-07-17 17:57
    回复
      二、从使用价值到交换价值
      如前所述,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具体的物表现为巨大的商品堆积。那么,马克思又
      是如何对商品这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细胞进行经济哲学上的考察的呢?他认为,物作为商品具
      有以下两个基本属性:一方面,“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Gebrauchswert)。”(马克
      思,第1卷,第48页)也就是说,物作为商品总要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而其使用价值正
      是在人们消费或使用它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人们通常说的“财富”(Reichtums)实际上也
      就是作为商品的物的堆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
      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另一方面,“交换价值”(Tauschwert)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
      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这个比例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断改
      变。”(同上,第49页)物作为商品之所以具有交换价值,是因为商品本身就是为了交换而
      生产的物品。在马克思看来,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存在着以下两个根本性的区别:第
      一,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或自然存在,而交换价值则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或社会存在;
      第二,作为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间具有质的差别,而作为交换价值,不同的商品之间只
      有量的差别。认识到这两点区别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必须指出,在哲学界长期以来存在着对马克思价值理论的误解。这从马克思晚年撰写的
      《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就可以看出来。瓦格纳的一个根本性错误就是
      把马克思所说的“使用价值”误解为“价值”。马克思在叙述瓦格纳的这一错误见解时概括
      道:“‘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06页)显然,这句话是马克思对瓦格纳的错误观点的概
      括,可是,人们却错误地把它理解为马克思本人的价值观。(参见李连科,第63页)事实
      上,只要认真阅读这篇论文,就会发现,马克思十分尖锐地批评了瓦格纳的价值理论,指责
      他热衷于谈论一般价值理论,并总是在“价值”这个词上卖弄聪明,“这就使他同样有可能
      像德国教授们那样传统地把‘使用价值’和‘价值’混淆在一起,因为它们两者都有‘价
      值’这一共同的词”(《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00页)。
      在马克思看来,“使用价值不起其对立物‘价值’的作用,除了‘价值’一词在‘使
      用价值’这一名称里出现以外,价值同使用价值毫无共同之点”(同上,第413页)。在这
      里,马克思以十分明确的口吻告诉我们,不能因为在“使用价值”这个名称中包含着“价
      值”这个词,就断言“使用价值”就是“价值”。“使用价值”和马克思通常简称为“价
      值”的“交换价值”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
      其实,当瓦格纳试图从人们的需要与外界物之间的关系中去理解并谈论马克思的价值理
      论时,他就已经把这两个概念混淆在一起了。马克思毫不留情地揭露了瓦格纳玩弄的语言游
      戏:“他采取的办法是,把政治经济学中俗语叫做‘使用价值’的东西,‘按照德语的用法’
      改称为‘价值’。而一经用这种办法找到‘价值’一般后,又利用它从‘价值一般’中得
      出‘使用价值’。做到这一点,只要在‘价值’这个词的前面重新加上原先被省略的‘使
      用’这个词就行了。”(同上,第407页)为了彻底揭露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可


      IP属地:四川3楼2015-07-17 17:57
      回复
        能造成的思想混乱,马克思不厌其烦地指出:“这个德国人的全部蠢话的唯一的明显根据
        是,价值(Wert)或值(Wuerde)这两个词最初用于有用物本身,这种有用物在它们成为
        商品以前早就存在,甚至作为‘劳动产品’而存在。但是这同商品‘价值’的科学定义毫
        无共同之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16页)
        人们也许会问,为什么马克思要一而再再而三地阐述“使用价值”与“价值”(即
        “交换价值”)之间的差别呢?这里的关键在于,“使用价值”只涉及到作为商品的物的自然
        属性或自然存在,而交换价值或价值则涉及到作为商品的物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存在。这里关
        涉到马克思哲学中价值论讨论的两个完全不同的路向。
        对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来说,价值问题完全是一块飞地。上个世纪80年代
        初以来,人们开始探索马克思哲学中蕴含着的价值维度,然而,瓦格纳式的误解,即把

        使用价值”与“价值”等同起来的倾向始终支配着人们的大脑。事实上,只要这种误解还
        没有被消除,人们关心的就始终只是作为物的自然属性的“使用价值”,从而必定导致对作
        为物的社会属性的“价值”的漠视。而在某种意义上,马克思经济哲学的全部秘密正隐藏
        在其“价值”理论中。何以言之呢?
        如果说,“使用价值”只涉及到人与物的自然属性之间的关系,简言之,只涉及到人与
        物的关系,那么,“价值”(即“交换价值”)则涉及到人与物的社会属性之间的关系,简
        言之,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经济领域里,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诸交换价值(交
        换价值只有在至少存在两个交换价值的情况下才存在)代表一种它们共有的、‘同它们的使
        用价值完全无关’{在这里也就是指同它们的自然形式无关{的东西,即‘价值’。”(同上,
        第399页)也就是说,在经济领域里,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交换价值,它涉及到的正是人
        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如果超出经济领域的话,价值则涉及到人权、生命、情感、信念、
        善、平等、民主、自由、公正等一系列体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观念。事实土,在马克思
        看来,价值问题的本质从来就不是在人与物的关系仁,而是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哲学界囿于“使用价值”的范围,即人的需要和有用物之间的关
        系去理解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从而既导致了对经济领域里的“交换价值”研究的忽视,也
        导致了对经济领域之外的、涉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系列价值形态的忽视。而对这两个方面
        的忽视,不但使人们难以窥见马克思价值理论的真面貌,也使他们失去了以马克思本人的思
        维进路来重建他的哲学体系的可能性。实际上,绕过价值问题,尤其是绕过经济领域中的
        “交换价值”问题,马克思的时间观就无法索解,而这正是我们在下面所要论述的问题


        IP属地:四川4楼2015-07-17 17:58
        回复
          这是转的吗


          7楼2015-07-17 19:21
          收起回复
            很深刻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5-07-22 12:45
            回复
              俞吾金……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5-07-30 13:01
              回复
                马克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5-07-30 15:33
                回复
                  @谋定九州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5-07-31 14: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