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吧 关注:52,117贴子:328,684
  • 12回复贴,共1

赵盾弑君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


IP属地:山东1楼2016-04-27 18:44回复
    不错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6-04-27 21:09
    回复


      IP属地:天津8楼2016-11-29 18:23
      回复
        《左转》还是《右转》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6-11-29 22:55
        收起回复
          赵盾弑君论
            《左传》曰:“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 “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 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诗》曰: ‘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论曰:忠义之论,尚矣。纣王之焚,夏桀之放,皆有以也,而汤武竟受不臣之名。灵王之亡,太史书赵盾,所凭者何?以其有见,书之为可;以其有闻,书之犹有阙。今以“亡不越竟,反不讨贼”,令盾背负大恶,流之千载,言何过也。《春秋》诛心,非贵诬枉。臆断而可为实,则皋陶不足誉,律法不足道,司寇、士师尽当去也。盾之废弑,不可以讼定,亦不可以臆决也。向之崔杼弑齐君,名实彰然无疑,三杀太史而其弟不易辞,此所以贵。赵盾弑君,有其名乎?有其实乎?名不得闻,实不得见,太史曰是,便即为是,奚足以服人?然则免与不免,在越不越境乎?盾果弑君,借诸赵穿,越境千里犹不能免;未弑,家居不移跬步,不得曰弑,董狐之言近诬也。 《史记》曰:“君子讥之。”断其必弑之言也。 君子之讥,以其有避匿之心则可;舍此,又何讥焉?灵公之暴,不减桀纣;赵盾之迹,雷同汤武,公之与盾,盖不能两存。灵公亡,则盾受污名而晋民益;赵盾亡,则晋民水火而灵公益,君子以为当弑不当弑?
            欧阳修以为经传有异,《春秋》出自孔子,其信过三子,当从经,亦出于臆也。故必弑之言为非,必不弑之言亦为非,阙疑可也。


          IP属地:山东12楼2017-02-15 18:42
          回复
            这种评论,明显缺乏常识了,董狐是大史,并不专门负责记事,记言,更有督促君主,维护礼法的指责,拿后世的史学精神,来评价两千多年前的史官言行,太缺乏常识咯


            16楼2017-02-15 21:12
            回复
              然余窃以为楼主非焉与。盾,古之良大夫也;狐,古之良史也。奚以知其然也?盾虽屡为君忌焉,数迫之。然其能辟祸而生者,唯德泽庶士,行止正邈之故也,故有四方之士助焉,皇天之神福焉。后亦弗忌君也,忠国教民而为之。然君甫一殂也,盾失君之臣奔外国,合乎礼也。后天降祸于逆者,盾得归焉,弗究于弑君之辈,弗祭于故君之灵,此非臣子之礼也。故《诗》云:“饮酒温克”、“各敬尔仪”,亦若是则已矣。狐者,太史也,以史明兴替之事,而鉴于君王之前。非实而史,礼而史也。故盾胡归乎?弗归,则周公也;归,则崔杼也。此礼法仪行之恒,诸侯列国之本也。


              IP属地:吉林25楼2017-03-31 22:28
              收起回复
                古代记录史书的观念和现在不同。现在主张据实记载,而古代更崇尚礼法。按照那时候人们的看法,赵盾出奔如果走出了国境,那么他和国君的恩义就断绝了,就不必为国君报仇。而他没有走出山界就回来了,却不为国君报仇。按照礼法,和弑君无异。但是当时的人都知道赵盾贤德,也没有认为董狐做错了。孔子说:“董狐,古之良史也......赵盾,古之良大夫也。”


                IP属地:吉林26楼2017-05-22 21: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