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吧 关注:46,703贴子:336,270
  • 13回复贴,共1

【历史人物】铁血郡王,郭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世人皆知郭子仪为汾阳郡王,却不知子仪公家族还有一位铁血郡王,那就是子仪公之侄郭昕,唐德宗时爵封武威郡王,官拜安西大都护兼安西四镇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右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左仆射(正宰相)。
《旧唐书》列传第七十记载:
幼明,尚父子仪之母弟也。性谨愿无过,不工武艺,喜宾客饮宴,居家御众,皆得其欢心。以子仪勋业,累历大卿监,大历八年卒,赠太子太傅。
子昕,肃宗末为四镇留后。自关、陇陷蕃,为虏所隔,其四镇、北庭使额,李嗣业、荔非元礼皆遥领之。昕阻隔十五年,建中二年,与伊西北庭节度使李元忠俱遣使于朝,德宗嘉之。
《资治通鉴》卷257“唐纪四十三”记载:
建中二年,北庭、安西自吐蕃陷河、陇,隔绝不通,伊西北庭节度使李元忠、四镇留后郭昕帅将士闭境拒守,数遣使奉表,皆不达,声问绝者十余年。至是,遣使间道历诸胡自回鹘中来,上嘉之。秋,七月,戊午朔,加元忠北庭大都护,赐爵宁塞郡王;以昕为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使,赐爵武威郡王;将士皆迁七资。


IP属地:四川1楼2017-04-28 08:01回复
    《旧唐书》本纪第十二、《唐大诏令集》、《唐会要》均有下述记载:
    建中二年。秋七月戊子朔,诏曰:“二庭四镇,统任西夏五十七蕃、十姓部落,国朝以来,相奉率职。自关、陇失守,东西阻绝,忠义之徒,泣血相守,慎固封略,奉遵礼教,皆侯伯守将交修共理之所致也。伊西、北庭节度观察使李元忠可北庭大都护,四镇节度留后郭昕可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观察使。”自河、陇陷虏,伊西、北庭为蕃戎所隔,间者李嗣业、荔非元礼、孙志直、马璘辈皆遥领其节度使名。初,李元忠、郭昕为伊西北庭留后,隔绝之后,不知存亡,至是遣使历回纥诸蕃入奏,方知音信,上嘉之。其伊西、北庭将士叙官,仍超七资。
    出使大漠
    事情要从仆骨怀恩反唐说起。仆骨怀恩是铁勒族九大姓之一仆骨部人,世袭金微都督。仆骨怀恩为人忠勇,安禄山叛乱伊始,他就立刻赶赴灵武肃宗帐前,随郭子仪投身讨贼护国的战斗,逢战必跃马争先,挺枪死战,武功高强,威震敌胆。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仆骨怀恩居功至伟,仅次于郭子仪、李光弼。仆骨一家为国捐躯64人,可谓满门忠烈。怀恩因功升尚书左仆射兼中书令、河北副元帅、朔方节度使、加太子少师衔,实封一千一百户,赐爵大宁郡王。经安史之乱,李唐王室不再信任武将,宦官擅权、朋党争斗,仆骨怀恩也因为得罪了宦官被诬告,受到猜疑,最后被逼反。
    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八月,仆固怀恩引回鹘、吐蕃十万兵将入侵,锐不可挡,长安再度告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河已西副元帅、河西节度使杨志烈,采用围魏救赵之策,从敦煌、肃州、甘州、凉州调集五千精兵,由监军柏文达率领,攻打仆固怀恩的驻地灵武。柏文达率兵直击灵武,迅猛异常,仆固怀恩不知敌兵多少,果然撤军回救,柏文达率五千战士踏刀光溅血影,苦战数日,全军覆灭。长安得以喘息,重整防守。
    十月,仆骨怀恩引兵再进犯长安,这才有了子仪公单骑退敌的千古佳话,这才有了《免胄图》流芳百世。
    然而,杨志烈“围魏救赵”一战,河西主力丧失过半,吐蕃一看时机来了,重兵进攻河西。由于河西精兵大多被朝庭内调以平定安史之乱,各州皆兵力空虚,凉州很快陷入吐蕃之手,杨志烈不得已逃到甘州,继续守卫。坚持一年,兵员难以为继,杨志烈乃西赴北庭征兵,在途中被其部下勾结叛军杀害。
    杨志烈之死,震惊了大唐朝廷:永泰元年(765) “闰十月,乙巳,郭子仪入朝。子仪以……河西节度使杨志烈既死,请遣使巡抚河西及置凉、甘、肃、瓜、沙等州长史。上皆从之。”(《资治通鉴》卷224)杨志烈主管地区不仅限于河西,还兼管北庭与安西,所遣使臣实为分巡三道,郭昕就这样作为朝廷的西巡使臣被伯父派到了安西。


    IP属地:四川2楼2017-04-28 08:02
    回复
      安西大都护府
      唐贞观十四年(640年)九月,侯君集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雅尔郭勒)设安西都护府,用以针对西突厥。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安西都护郭孝恪击败龟兹国,把安西都护府迁至龟兹(今新疆库车县)。管辖包括今新疆、哈萨克斯坦东部和东南部、吉尔吉斯斯坦全部、塔吉克斯坦东部、阿富汗大部、伊朗东北部、土库曼斯坦东半部、乌兹别克斯坦大部等广大地区。
      安西大都护府是唐朝在西部地区的最高军政机构。其府治于龟兹。
      郭昕初到安西,是作为朝廷的使臣,巡视边关,安抚将士。但是,土蕃的大举进攻,却把他永远地留在了安西。
      永泰二年(766年) ,土蕃攻陷甘州。当年十一月改元为大历元年。接着,另一河西重镇肃州亦于“大历元年陷于西蕃”(《元和郡县志》,卷40,肃州)。河西唐军主力被歼灭,接替杨志烈出任河西节度使兼河已西副元帅的堂弟杨休明战死。
      《旧唐书》本纪第十三记载:丙申,詔:“故伊西北庭節度使楊休明、故河西節度使周鼎、故西州刺史李琇璋、故瓜州刺史張銑等,寄崇方鎮,時屬殷憂,固守西陲,以抗戎虜。殆身異域,多歷歲年,以迨于茲,旅櫬方旋,誠深追悼,宜加寵贈,以賁幽泉。休明可贈司徒,鼎贈太保,琇璋贈戶部尚書,銑贈兵部侍郎。”皆隴右牧守,至德已來陷吐蕃而歿故,至是西蕃通和,方得歸葬也。
      吐蕃军击败杨氏家族所统河西军主力,连陷甘州、肃州等地,切断了西部地区与唐廷直辖本土之间的交通和联系。
      郭昕有家难回!


      IP属地:四川3楼2017-04-28 08:02
      回复
        艰难自守
        吐蕃于击败杨氏家族所统河西军主力,胜利实现了唐廷直辖本土与西陲飞地之间的断裂切割。然后移师东向,不断对唐发动局部进攻的同时,双方使节仍往来不辍,旨在迫使唐朝重新划分边界,不战而取西陲诸飞地。吐蕃对飞地唐军基本上采取围而不打的方针,重在发动政治诱降攻势, “反复离间,妄说国难,摇动人心”。
        大历七年(772),唐代宗曾密遣使臣,间道赍诏,慰问西陲将士,全文收录于《唐大诏令集》卷116,题为《谕安西、北庭诸将制》,诏曰:“敕……往以蕃戎并暴,纵毒边表,乘衅伺隙,连兵累年……实五京、二庭存亡危急之秋也! 河西节度使周鼎、安西北庭都护曹令忠、尔朱某等,义烈相感,贯于神明,各受方任,同奖王室 ……战士致命,出于万死……不动中国,不劳济师。横制数千里,有辅车首尾之应。以威以怀,张我右掖,棱振威于绝域,烈切于昔贤。微三臣之力,则度隍逾陇,不复有汉矣。每有使至,说令忠等忧国勤王,诚彻骨髓,朝廷闻之,莫不酸鼻流涕,而况于朕心哉!遐想勤劳,耿叹何已。或恐凶丑狡谲,反复离间,妄说国难,摇动人心。今所以疏其事实一一相报。”
        唐朝此次遣使宣诏的目的,就是“疏其事实”表示在谈判中绝不以放弃西陲领土为代价,以此坚定飞地将士抗蕃守土的决心。这一重要史料,也说明了当时西陲严峻的形势和唐军将士孤军苦守的困境。


        IP属地:四川4楼2017-04-28 08:02
        回复
          据《唐会要》载:安西节度使,抚宁西域,统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国。安西都护府治所,在龟兹国城内,管戍兵二万四千人,马二千七百疋,衣赐六十二万疋段。焉耆治所,在安西府东八百里。于阗,在安西府南二千里。疏勒,在安西府西二千余里。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肃宗先后两次下诏从安西抽调精兵强将入内地勤王,第一次调兵五千,第二次调兵三千。《新唐书》卷153“段秀实传”记载:“肃宗在灵武,诏嗣业以安西兵五千走行在”。安西两次分兵后,四镇仅余万余兵马,在吐蕃和回纥两股强大的军事力量夹缝中求生存,可谓步履维艰,险象环生。
          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十月,子仪公单骑退敌,直入回纥大营与后来成为回鹘可汗的药罗葛氏和后来成为回纥大相的白婆帝等人一起,会盟彭原,化干戈为玉帛,签署了唐与回纥共同对付吐蕃的盟约。据《资治通鉴》卷223记载:双方共同誓言是“大唐天子万岁!回纥可汗亦万岁!两国将相亦万岁!有负约者,身殒阵前,家族灭绝。”史称彭原之盟。


          IP属地:四川5楼2017-04-28 08:02
          回复
            最早响应彭原之盟,推行结好回纥,共抗吐蕃大计的西陲将领就是自邀北庭旌节的北庭节度观察使曹令忠(即后来的北庭大都护李元忠,赐姓李,赐名元忠),接着效法北庭,结好回纥的安西主将是尔朱都护,在其帐下参赞帷幄的郭昕是这一政策的忠实支持者。
            尔朱都护死后,郭昕以四镇节度留后的身份主政安西,继续奉行这一政策,艰难而成功地保卫了唐朝的西陲飞地。
            安西大都护府和安西四镇的领疆位于唐朝西部飞地的最西南端,同回纥相距最远,却与吐蕃毗邻,按理说最易首先遭受吐蕃进攻,然而吐蕃大军进至平凉以西之后,对唐朝西部飞地的进攻次第却是自东而西,先沙州,次北庭,次安西,顺序推进。
            兴元元年四月,唐德宗遣太常少卿兼御史中丞沈房入蕃计会(会面谈判),意欲割让西部飞地与吐蕃讲和,未果。沈房旋即转而以安西,北庭宣慰使之身份赴安西、北庭,慰问西陲将士。
            此次,郭昕奉诏由安西四镇节度观察使正式受册为四镇节度使。
            同年五月,又加授尚书左仆射。《旧唐书》本纪第十二载:“乙未,安西四鎮節度使郭昕、北庭都護李元忠加左、右僕射。”
            《新唐书》本纪七:贞元,二年(786年),六月,丙戌,吐蕃寇邠、宁、泾、陇四州。泾、陇、邠、宁四州陷落。
            同年,吐蕃赞普(王)亲自指挥攻城,坚持抗蕃十余年的西部重镇、战略通道沙州城陷落。


            IP属地:四川6楼2017-04-28 08:03
            回复
              《新唐书》本纪七:贞元,四年(788年),五月,吐蕃寇泾、邠、宁、庆、鄜五州。
              贞元三年(787年),吐蕃遣使通和,以归还灵、夏二州为诱饵,要求重新盟会,修改界约,唐朝允诺。经双方商定,以平凉为盟所。闰五月辛未(7月8日)浑瑊率兵二万如期赴盟。吐蕃主将尚结赞颇多诈谋,伏兵劫盟,杀唐朝参加谈判的官员10余人。平凉劫盟事件根本改变了德宗仇视回鹘情结,推动唐朝回到彭原之盟的传统政治轨道。当年,回纥可汗遣使请续结和亲,德宗复信许诺,贞元四年(788) 十一月,正式册拜咸安公主出塞和亲,贞元五年(789)七月,咸安公主到达回纥。唐与回鹘正式和亲、结盟,大大减轻了北庭、安西二府飞地唐军将士面临的军事压力,边疆一度出现了安谧的景象。
              《悟空入竺记》中留下了郭昕主政安西时期的唯一详尽记载:
              渐届疏勒(一名沙勒)时王裴冷冷。镇守使鲁阳。留住五月。次至于阗(亦云于遁或云豁丹)梵云瞿萨怛那(唐言地乳国)王尉迟曜。镇守使郑据。延住六月。次威戎城亦名钵浣国。正曰怖汗国。镇守使苏岑。次据瑟得城使卖诠。次至安西。四镇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捡校右散骑常侍安西副大都护兼御史大夫郭昕,龟兹国王白环(亦云丘兹)正曰屈支城。西门外有莲花寺。有三藏沙门名勿提提犀鱼(唐云莲花精进)。至诚祈请译出十力经。可三纸许以成一卷。三藏语通四镇梵汉兼明。此十力经。佛在舍卫国说。安西境内有前践山。前践寺复有耶婆瑟鸡山。此山有水滴溜成音。每岁一时采以为曲。故有耶婆瑟鸡寺。东西。拓厥寺。阿遮哩贰寺。于此城住一年有余。次至乌耆国王龙如林。镇守使扬日佑。延留三月。从此又发至北庭州。
              贞元五年(789年)吐蕃围攻北庭,回鹘大相颉于迦斯率兵驰救,兵败。
              贞元六年(790年)庭州陷落。唐朝末任北庭节度使杨袭古奔西州,颉于迦斯返国。
              《新唐书》本纪七记载:六年春,旱。是岁,吐蕃陷北庭都护府,节度使杨袭古奔于西州。
              贞元七年(791年),颉于迦斯统兵反攻北庭,企图以军功恢复失去的地位,杨袭古与之联兵,自西州北上,战又败。《旧唐书》,卷196,吐蕃传载:“七年秋,(回鹘)又悉发其丁壮五六万人,将复北庭,仍召杨袭古偕行,俄为吐蕃、葛逻禄等所击,大败,死者大半。”二人俱奔回鹘,归至牙帐,俱被杀。
              大漠孤忠
              北庭陷落后,安西成为大唐最后的飞地。
              吐蕃赞普一直梦求不战而占领北庭、安西,所以从未放弃对安西驻军的瓦解和劝降。郭昕“屡拒之”,他一直坚信,大唐的王师很快将驰援安西,届时他将一统大漠,比肩前贤。
              为此,郭昕一直联回抗蕃,全力周旋。
              贞元九年(793),回鹘怀信可汗阿跌骨咄禄率领本部偏师组织了一次成功的对蕃反攻,收复北庭。《九姓回鹘可汗圣文神武碑》对此役有确切记载:“北庭半收半围之次,天可汗亲统大军,讨灭元凶,却复城邑。”
              北庭的收复,让安西暂时摆脱了腹背受敌的困境。
              此后,土蕃多次发动对安西的围攻,郭昕率将士坚守城池,外联回鹘,里应外合,多次取得对蕃战役的胜利。
              然而,郭昕艰苦卓绝的坚守和年复一年等待,等来的并不是唐朝的援军,而是一个又一个的噩耗:
              贞元十七(801)年七月,己丑,吐蕃陷麟州,刺史郭锋死。
              此事,《旧唐书》、《新唐书》本纪、《资治通鉴》唐本纪均有记载。郭锋,也就是《旧唐书》和曜公《墓誌铭》中记载的郭鉾,子仪公之孙,郭曜之子,郭昕之侄,贞元中以鸿胪卿调任麟州刺史,走上抗蕃前线,却遭不幸,城破死于乱军。
              麟州陷落后,唐军力有不及,麟郡先后由云中大户折氏和麟州土豪杨氏掌控。“辑折氏自唐末,世有麟府之地”(《宋会要辑稿》)。五代晋、汉、周至宋初,控制麟州的主要是杨宏信父子。《资治通鉴·广顺二年十二月》:“初,麟州土豪杨信,自为刺史,受命于周,信卒,子重训嗣”。道光《神木县志》载信:“保障边城,屡著功绩”,足见其在乱世中保境安民,坚决反抗外来入侵。杨宏信有二子,次子杨重训,继父职为麟州刺使,归宋后授予保安军节度使(《续资治通签长编》)。长子杨重贵,生长于麟州,弱冠离麟州去河东事刘崇,以骁勇闻,所向克捷,屡立战功,被称为“杨无敌”。杨重贵另名杨业,归宋后守边御辽,其子延昭,其孙文广亦名将,就是宋初赫赫有名、家喻户晓的“杨家将”。
              贞元十九(803年)年,大漠重镇、战略要地西州(今吐鲁蕃)陷落。
              同年,土蕃围攻龟兹安西,郭昕与回鹘里应外合,大败吐蕃,这就是史载的“于术之战”。《九姓回鹘可汗圣文神武碑》对此亦有记载:“自西州遗弃后,吐蕃大军攻围龟兹,天可汗领兵救援,吐蕃落荒奔入于术,四面合围,一时扑灭,尸骸臭秽,非人所堪。”
              而此刻的唐廷却在全力与吐蕃媾和。
              贞元十四(798)年,土蕃墀松德赞即位,汉文称弃猎松赞,藏史称英主,在位时期吐蕃国势强盛。据《册府元龟》“外臣部”记载:弃猎松赞在位时期唐蕃关系开始和解,自贞元二十年直至宪宗元和初年,双方使者来往频繁,不绝于岁。
              唐、蕃和解息兵之日,亦即吐蕃、回鹘大战全面展开之时。安西辖区成为双方激战的主战场。
              古稀之年的郭昕和他的数千残兵面对的是而立之年的弃猎松赞亲率的十万虎狼之师。
              元和三年(808年),初冬,大漠已是冰天雪地,滴水成冰。在吐蕃的一次初冬夜袭中,孤悬大漠西部42年的安西终于陷落。
              郭昕战死沙场,为国捐躯,一代郡王陨落大漠!


              IP属地:四川7楼2017-04-28 08:04
              回复
                大唐王朝对西部地区的政治军事管辖从此终结!
                六年后,元和九年,郭昕的另一名侄儿、郭锋的堂弟、附马暧公次子郭钊由左金吾大将军调任检校工部尚书、邠州刺史、邠宁节度使。
                郭家儿郎再一次站到了抗蕃前线!
                转自网络


                IP属地:四川8楼2017-04-28 08:05
                回复
                  居然封了郡王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04-28 14:13
                  回复
                    铁血郡王郭昕战死沙场,为国捐躯,让人敬佩。。。
                    -------百度郭子仪吧欢迎您。。。


                    10楼2017-05-13 05:15
                    收起回复
                      铁血郡王,应该拍电视剧?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7-08-22 06:26
                      回复
                        敬仰敬仰啊


                        IP属地:广东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19-08-08 22: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