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吧 关注:52,118贴子:328,686

《尚书》语法教学,不定期更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各位文人骚客大家好啊!在下许久没有发贴了,我之前有很多文言用的是尚书体,因为我个人比较喜欢那种语法风格,我正好有一本有关《尚书》语法的书,我要把我所学到的分享给大家,贴子会不定期更新,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04-03 13:31回复
    一,多句首句中语助,少句未语助.
    1、大家在看文言文当中像什么之乎者也矣焉哉邪,与等都是非常常见的,之乎者也但尚书很是例外,全书中找不到一个,也,者字。也没有邪,与两个语助,像之好像也只当代词讲。乎只有《尧典》一列。矣也只出现于《牧誓》,《立政》两篇。焉也只出现在《牧誓》,《金滕》,《秦誓》之中,哉的出现次数最多全书二十八篇,一共出现过74次。可见后世较为长见的焉,矣是在《周书》才开始显露"者"字是我们在古文之中常见结构语气助词但尚书没有踪迹,例:《史记.五帝本记》:帝尧者,放勋。而《书.尧典》原句为:帝尧曰放勋。还有后世不常见的句尾语助"若",仅见于《洪范》有10例,止"见于《多士》1例。。。
    2 ,尚书中句首句中语助词数量可观,也是后世不多见的,而且功能简单,没有语义内容和语法上的差异,后世文献语助的功能都比较复杂,特征也鲜明,诸如:夫、盖、惟,辅助表达的语气便迥然不同。尚书中的句首语助例如:义,越,曰若,厥,诞惟,洪惟等,我下面举几个来说明一下。义,《词诠》:"义,语首助词",或许自猗转音。如:义尔邦君越尔多士、尹士......(大诰)。曰若,无意义为发语助词,《尚书正读》:"曰若,审慎之词"。如: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动(尧典)。越,《词诠》:"越,语首助词,无义"如:越有雊雉(高宗肜日。洪惟《释词》"洪,发声也",洪有洪大之义,但与惟连文则无义,如:洪惟图天之命。。。(多方)。
    3,《尚书》中句中助词。有:乃、猷、猗、实、尔、咨等。同样举列说明,猷,《词诠》"猷,语中助词。例如:汝猷默乃心(盘庚)。实,是寔的异体《经义述闻》:"寔,语助。或作实。例如:墨辟疑赦,其罚百锾,阅买其罪。(吕刑)。句首句中语助,有:无、其、丕、思、厥等。。。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9-04-03 13:34
    收起回复
      @偷天妙手♂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9-04-03 13:46
      回复
        支持!!!!


        应用达人
        应用吧活动,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9-04-03 14:19
        回复
          二、上一段提到《尚书》句尾语助贫乏,尤其是疑问语助,文献中常见的邪(耶)、与(欤),《尚书》中没有一例,"乎"仅《尧典》一例,此外再无一例。《尚书》的疑问语气主要运用语气副词:岂、其、乃等及疑问代词:"何、曷、害、如台、如何等。
          1,反诘问句的表示①用语气副词表示反诘问句。例如: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盘庚)。其,《经传释词》"其,当训岂"。②用疑问代词表示反诘问句。例如:能哲而惠,何忧乎欢兜?(皋陶谟)。
          2、设问句主要运用疑问代词。例如:今汝其曰:"夏罪其如台(汤誓)。《易解》"此设民诘问。如台,如何也"
          3、是非问句主要运用疑问代词。例如:俞!予闻,如何?(尧典)。《易解》"如何者,问其详也"。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9-04-04 14:21
          回复
            @十六字令°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9-04-04 14:24
            收起回复
              既阅之,子以己躬攸获,畀吧诸士,汝众是衎,然苟賡之人恐寥……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9-04-04 20:51
              收起回复
                我进贴吧看这个,是不是太奇葩了😂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9-04-05 15:28
                收起回复
                  顗徯尔之绩章……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9-04-06 19:02
                  收起回复
                    一,数量词和数量的表示法
                    1,基数表达的数目概亘古不变,我汉人记数自古都是十进制,但用法有些差别。
                    ①在整数和零数之间必须用有字连接,在《尚书》中无论十位和个位,还是十位和百位之间,也无论修饰怎样的中心词,都要有一个加有字,全文无一例。例如: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尧典》。在后世文献之中,整数+有+零数的表达渐渐式微,春秋晚期已很少见了。
                    ②一除零数以外,在高位数前皆省而其他数词不可。例如:墨罚之属千。《吕刑》。五刑之属三千(同上),可以看出一千的千省了前面的"一",而三千不省前面的"三"这在文献中基为常例。如果一在个位,但是后有量词,这个"一"也可省。这些省"一"的表达方法,现代汉语也一直沿用着。
                    ②,二、两、再。在上古文献中有很大差别
                    两最初表示天然成双的事物。自汉代起二、两交错。如《吕刑》中"两阶"、"两造"、"两辞"皆是。但在《吕刑》"两刑"中字个两字等同于二,因为刑刑之间没有成耦的关系,此例为孤例,不好说明什么。再在上古汉语中,表示两次或第二次。在《尚书》中再均表示两次。例如:王再拜,兴。《顾命》
                    ③《尚书》中除数词外还有特定的名词数量概念。如:师在一般表示多众,但有特定数量时就表两千五百人。旬表示十天。特,表示一牛。
                    2,序数词在上古时期和基数词形式上相同。一般直接用一、二、三、四、五。。。表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是用基数直接表序数。
                    ①序数词用"初"或"初一"表示第一。用"次+基数"表示第一之后的序数。如: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洪范》。
                    ②在《尚书》中表示时间的序数用惟+基数+名词。例如:惟四月哉生魄《顾命》、惟十有三祀《洪范》。在表示第一月时用正、,以上+日或元+日代表一月或每月第一天。例如:《尧典》中的"正月上日"和月正元日"。便是如此,表示纪日一般会用干支法,在《尚书》中干支纪日就有很多例如: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牧誓》。在《尚书》中还有表"日"的专用名。如翼日(即翌日)表示"第二天",肜日表示祭祀之后的第二天祭祀。朏表示每月"初三",望表示大月"十五"小月"十六"。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9-04-09 15:20
                    回复


                      应用达人
                      应用吧活动,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9-04-09 22:22
                      收起回复
                        自顶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9-04-12 12:08
                        回复
                          @白牛的故事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9-04-12 21:02
                          收起回复
                            楼主好棒!
                            超喜欢《尚书》里的《禹贡》篇


                            IP属地:马来西亚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9-04-12 22:33
                            收起回复
                              2、动量词及动量表示法
                              ①《尚书》中动量词只有两个,一个是步,一个是伐。步,本义为行走。古文中称出一足为跬,再迈一足为步。故曰:倍跬谓之步。例: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牧誓》。伐,本义为砍杀,后引为挥戈一砍再一刺的动词,再转用为动量词。例:今日之事,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同上)
                              ②文献中的动量表示法主要是"数词+动词"和"动词+数词"两种。大约前者是动量词没有出现前的主要形式,后者大约是动量词出现后的主要形式。《尚书》表示动作形为数量主要用"数词+动词"的方式。例如:王三宿三祭三咤《顾命》。
                              四、《尚书》判断句类型。
                              判断句分为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以及由肯定和否定组成的表示并列关系的复句。
                              1、肯定判句分为六种,分别是主语+名词性谓语。主语+惟+名词性谓语。主语+曰+名词性谓语。主语加+乃+名词性谓语。主语+则+名词性谓。主语+是+名词性谓语。
                              ①主+名词性谓语虽无用也字煞句,更无"者""也"照应表断判,但主语和谓语表示一种相等相属的关系。例如:厥贡漆、丝。《禹贡》。即是说此地所贡之物为漆、丝,。后世文献的习惯用法会在主语后+者。在动词后+谓语动词。就变成了,厥贡者,漆、丝也。就我本人而言,我是不喜欢什么什么者,什么什么也的判断句形式
                              ②主语+惟+名词谓语。例如:济、河惟兖州。《禹贡》。此句意思为,济水、河水之间称为兖州。这个惟在此可以理解为在或是。惟是表示判断的语气。
                              ③语+曰+名词谓语。这个"曰"多数情况会训为"说"或"谓之",做判断句是此当训为"为","是"例如: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洪范》。
                              ④主语+乃+名词性谓语。例:不克终日劝于帝之迪,乃尔攸闻。《多方》
                              ⑤主语+则+名词性谓语。例如:岁则大熟。《金縢》
                              ⑥主语+是+名词性谓语。例如:启籥见书,乃并是吉。(同上)
                              2、否定判断句分为两种,一为单纯否定。一为双否定,强调断定的肯定性。
                              ①单纯否定句例如:乃非民攸训,非天攸若,时人丕则有愆。《无逸》。其中以非为否定副词,来表否定判断。
                              ②双重否定句,即指两个否定词素放在一起。其意在肯定表示。例如:呜呼!王司敬民,罔非天胤,典祀无丰于昵《高宗肜日》。
                              3.两类相组表示并列关系的复句。《尚书》中出现过表现形式为"非……惟....."或"惟……非...."惟相当于现代汉语中是(而是)
                              ①"非……惟..."例如:非予罪,时惟天命。《多士》。
                              ②"惟…非…."例如:惟汝众自作弗靖,非予有咎。
                              4.《尚书》和《史记》判断句比较。
                              ①保留。例如:《尚书》原句为"厥土黑坟",到《史记》中为"其土黑坟"只是更换同义代词。并无任何变化
                              ②删减。例如:《尚书》原句为"厥草惟繇,厥木惟条。"到《史记》中为草繇木条。删掉了"惟"从主语+惟+名词性谓语"改为"主语+谓语动词"式
                              ③增加:例如:《尚书》原句为皋陶曰:"俞,师汝昌言"到《史记》改为皋陶曰:"然,此而美也"也许有人会问。明明是完全改写未多一字,怎么会说增加呢?大家对照一下,会发现,"也"字没有可与之对应的。"美"字对应了原句"昌言"。
                              ④改换。例如:《尚书》原句"帝尧曰放勋。"到《史记》改为"帝尧者,放勋。"从主语+曰+谓语动词改为"主语+者+名词性谓语"其中曰是可以直译,但"者"字只是作判断标识。语气助词,起到提示停顿的作用,同时也加强语气。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9-04-13 15: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