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列宁主义吧 关注:14,127贴子:111,285
  • 5回复贴,共1

【旧文】人本主义现象学——《1844哲学经济学手稿(第一手稿)》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序
本文作为马克思从经济学层面批判政治经济学的早期历史文本,在历史上引起过一系列解读问题,本文既不打算推翻也不打算复述任何一种现有或者曾经有过的解读观点。
同时也作为之前只写了第一部分的“马克思之前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与社会主义观点”的后篇,即“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与社会主义”的“第一部分”,本文叙述的是马克思早期不成熟的观点。


IP属地:福建1楼2020-10-10 23:51回复
    二、经济学批判的哲学方法论
    在之前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解读中我们看到马克思在对法哲学的批判中使用的费尔巴哈的主谓颠倒法,在文本当中马克思或多或少也沿用了这一方法,当然这一方法并不是马克思首先用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上的,之前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当中,即赫斯与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当中也使用过这种方法,这个方法的体现在提出“异化”这个词之上,即认为:现今资本主义社会(19世纪)的现象与另外一种具有本质属性的事物构成了主谓关系,但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中被颠倒,需要颠倒回来。在赫斯的话语体系中,被颠倒的是货币与人的劳动,而在马克思这里则提出一种劳动的“异己”异化,即认为人的劳动成果脱离人本身异化为外物。
    马克思和早期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观点都是从主谓颠倒开始,提出一种“人的本质”,认为人的本质应该作为主语而非让位于谓语即“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而成为谓语。批判从这个角度出发,就不断地在颠倒这种主谓关系,当然这种主谓关系的颠倒并不仅限于劳动的异化,还有价值的异化,比如,马克思在谈论古典政治经济学中关于地租的论述中,即斯密对于地租的论述:土地的价值由土地肥力和地理位置决定。就像在文本前部分马克思所提到:如果资本不是靠诈骗获利,那就必需是通过合法途径完成的。斯密合法化地租的途径在马克思看来就是欺诈,决定地租不是外物而是地主(可以与非地主)之间的斗争,并且在这种斗争之中小土地所有者会破产,只有富有的大地产能继续下去,同时土地价值还与土地所有者的社会地位有关,因为拥有土地意味着拥有了统治土地附属物即农奴的权力,这种权力既决定了土地所有者的地位又同时反过来决定了土地的价值。


    IP属地:福建2楼2020-10-10 23:51
    回复
      决定了地租的不是土地的本质属性而实际上是土地的社会属性,同理正如政治经济批判所要批判的对象:资本,决定资本的权力的不是资本的本质属性,而是资本的社会属性。
      马克思所打算做的正如之前对黑格尔法哲学所做的,就是将资本拉下神坛,用一种资本的本质属性代替资本的表象,同时我们也能看到,马克思此时也用同样的方法否定了劳动价值论,即认为劳动不是商品,甚至从政治经济学对商品的定义出发劳动也不是商品,因为劳动本身并不是通过自由意志产生的结果,劳动者通过出卖劳动力来获取生存资料,而并不是出卖劳动本身,于是,决定工资的不是劳动的价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亦即最低生活资料的价值。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虽然还未打磨过的观点到后来都成了资本论的写作材料。


      IP属地:福建3楼2020-10-10 23:51
      回复
        二、异化-人本主义话语体系、物质现实-历史客观逻辑
        马克思的批判工具,也就是前面已经叙述过的,起源于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异化”概念,本身是用来区分本质与现象,也正是因为马克思的批判方法的特性,主谓颠倒法,异化这个概念就被沿用了下来,因为如果不进行主谓的区分就不存在异化概念,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与赫斯都声称只有人才能作为这个本质,即主语的概念,根据我们前面的解读我们能理解到只是源于费尔巴哈体人本主义体系,所以在概念上,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可以叫做“人本主义现象学”,即人(的某些东西)是本质,而资本主义社会的现象是现象,在古典政治经济学中,资本的现象才是本质,所以要批判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就必须将这个“本位”扶正。
        这种融合了人本主义的经济学话语体系在马克思的语境之下也是有带有历史性的,马克思开始用历史性的目光审视工业资本家与土地所有者之间的关系,也真正客观地看到了奴隶向雇佣工人的转化、地主向资本家转化、旧的封建制向资产阶级社会制度的转化的种种裂变。
        这其实又与之前的人本主义逻辑是相矛盾的,这种双重逻辑的无意识对置构造出了马克思最初的从现实出发、直面社会历史的客观逻辑同时在进一步的深入到政治经济学之中的过程里,这条客观逻辑线就越发清晰。
        这条逻辑线路在后来的演绎之中升格为了真正的现实的“历史唯物主义”。


        IP属地:福建4楼2020-10-10 23:5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