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王李定国吧 关注:3,931贴子:86,850
  • 24回复贴,共1

有谁知道晋王李定国的庙在什么地方。阿弥陀佛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少年英雄创奇迹。
崇祯三年,张献忠率领农民军在陕西起义,当时陕北各地百姓都在忍饥挨饿,张献忠振臂一呼,群起响应。这一年,有一个年仅10岁的孩子为了吃饱饭,也来参加了张献忠的义军,此人就是李定国。
若是现在,10岁的孩子可能还在父母跟前撒娇呢,但没办法,李定国出生于陕西延安的一个贫农家庭,父母因饥荒而死,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李定国七八岁融入了社会。他参军之初,很多人都欺负他。有一次,张献忠视察军队,偶然发现了年幼的李定国,他见李定国相貌不凡,双目如炬,认定这孩子不可小觑,便收李定国为养子。
张献忠作为一个时代的枭雄,他的眼光的确老辣。张献忠一生收了4个养子,李定国是老二,孙可望是老大,刘文秀是老三,艾能奇是老四。
李定国10岁上战场,经过张献忠的历练和培养,待到17岁时,李定国骨架慢慢长开,已经长成一个大小伙子。李定国21岁时(崇祯十四年),曾创造了一场战场奇迹。明朝大学士杨嗣昌押送十多万军资送往襄阳,以协助明朝军队镇压起义军。当时张献忠缺粮少食,李定国便瞒着张献忠,率领20多人假扮成明朝官军,以迅雷之势占领了襄阳城。
要知道,当时襄阳城乃镇压起义军的军事重镇,农民起义军几次攻打都无果而返,李定国竟然以20轻骑取得“襄阳大捷”,纵观军事史,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从此,李定国名声大振,人送外号“小尉迟”。
二、张献忠临终留遗言,四将军并列闹内讧
明朝崇祯十七年,张献忠在成都建立了大西政权,李定国被封为安西将军。在张献忠的众多部将中,李定国年仅24岁,他智勇双全,参与战事身先士卒,深得将士们爱戴。
同年,多尔衮在吴三桂的引领下入关,李自成兵败。清军开始一路南下,张献忠在和清军作战时战死。张献忠临终前杀死自己的妻妾,然后对四位义子说:
“明朝三百年正统,天意必不绝亡,我死,尔急归明,毋为不义。”(出自《客滇述》)
张献忠的遗言意思是说:明朝有近300年的正统,天意必不让它灭亡,我虽然反抗明朝,但我死后,你们要立即归顺南明,帮他们一起对抗清军。



IP属地:北京1楼2021-04-03 23:24回复
    其实,张献忠的这番话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张献忠这么安排,也是为大西军的未来寻找一条出路。大西军只有联合南明,才能对抗清朝。要不然,只能被清军各个击破。
    张献忠死后,他是四位义子并列为四将军,因为孙可望排行老大,因此大家以孙可望为首,凡是议事,四人并列。
    张献忠去世后,四将军打了几场胜仗。但随着李定国的人气越来越旺,孙可望渐渐起了猜忌之心。李定国几次被孙可望羞辱,但他为了大西军的团结,忍辱负重,一直不愿和孙可望分道扬镳。
    三、李定国力挽狂澜,顺治帝心有余悸
    清朝顺治三年,南明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称帝,是为永历帝,这是南明最后一个政权。按照张献忠的遗嘱,李定国建议立即派人联络朱由榔,表示联合抗清之意。但孙可望想自立为帝,并不打算蹚南明这趟浑水。但迫于其他三人的压力,孙可望改变了想法,想效仿董卓“挟天子而令诸侯”,于是联络永历帝,表示愿意合作。
    就这样,大西军从此从义军变为明军,成为永历帝名义上的下属。为何说是名义上的呢?因为大西军实际上还是由孙可望说了算。


    IP属地:北京2楼2021-04-03 23:25
    回复
      好贴


      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1-04-04 00:18
      收起回复
        正是有李定国这样的大英雄,我才坚信,我们汉民族还是优秀民族,有希望的民族。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1-04-04 12:12
        收起回复
          清军入关,对于所有汉人来说,是要反抗外族入侵,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后,李定国同意贯彻了养父张献忠的遗愿,不降清。李定国并不是为了明朝的爵位而联明抗清,他曾说“我自为王,安用请?若是,则为朝廷官,不再作贼,勿反复也”,他反清,为的是大义。即使在最后的绝望中,他依然不降。
          1651年南宁失守,永历帝走投无路。孙可望和李定国看到了这一切,将皇帝接到贵州,废除了大西国号,确立“共扶明后,恢复江山”的政治方针,反清统一战线在风雨飘零中正式形成,也为南明注入新的生命,第二年清军便遇到了最强的对手,李定国。
          两厥名王震天下,李定国把他的的军事才能发挥的淋漓尽致。
          1652年,李定国被永历封为晋王,同年率部由黔入湘,一举攻陷靖州、武冈,当时在湖南的清军以为永历不过就是日薄西山,可不知道从哪儿又杀出来这么一支雄师,彻底慌了阵脚。情急之下便向广西的定南王孔有德求救。
          孔友德,大伙应该不陌生,在我讲毛文龙的时候提到过,袁崇焕矫诏擅杀毛帅,东江兵变,孔友德投了大清,他是东江军的第一悍将,而且手下天祐兵还有西洋火器大炮,无论攻朝鲜、战松山还是入关,都是攻无不克,就连尚可喜和耿忠明对他都要马首是瞻,所以他对南明军队不屑一顾,兵法云,骄兵必败,更何况这一次他遇到的是李定国。
          经过一系列战役,李定国连破孔有德部将,在大榕江决战中,巧用五十头战象摆阵,大败孔有德所部精骑,是役清军“弃甲、断骼、遍于溪谷”,有的史料中称“象阵前列,劲卒山拥,尘沙蔽日,马闻象鸣皆颠厥,王师大奔,死亡不可胜计,横尸遍野”。




          IP属地:北京7楼2021-04-14 06:38
          收起回复
            其实在相当长时期,象兵一直被当做鸡肋,也留下不少笑柄,可是李定国能因地制宜,以象兵大破东江铁骑,足可见他运用兵法之妙,孔有德精锐俱亡,绝望之下,全家自焚,这是明末对抗大清的战争中,满清方面阵亡的第一个亲王级将领。
            桂林已下,数月后,广西全境收复,携此势,李定国决定东进广东,取得更大的胜利,可惜孙可望为了防止李定国取得更大的功绩,命令军队停止东进,而北上湖南,这一下虽然打乱了李定国的战略部署,不过却让他成就了新的伟业。
            同年十一月,努尔哈赤之孙、敬谨亲王尼堪,率三贝勒、八固山贝子部,满汉大军合计十万精锐南征,尼堪早年曾跟随豪格与大西军作战,可以说张献忠也是死于这二人之手,李定国自然是仇人见面,分外眼红,在衡阳迎战。
            可李定国却没有逞匹夫之勇,他早就定下四面埋伏之计,先亲率主力四万,与清军接战,佯败二十余里。尼堪一路俘获大象四头、战马八百多匹,越打越痛快,他觉得胜利已经在向自己挥手了,结果一下钻入了早就准备好的伏击圈,四万明军杀出,李定国转身迎战,结果清军阵势大乱,尼堪自己冲杀突围不得,顷刻之间,身中数箭,当场毙命,战后,他的脑袋被士兵割下拿去邀功,“东珠璀璨嵌兜鍪,千金竟购大王头”
            衡阳一战,以八万对十万,野战中,阵斩满清皇子尼堪,歼其精锐所部,一举打碎了自努尓哈赤起兵几十年来,八旗兵野战不败的神话,李定国这一战,被时人称为“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此万历戊午以来全盛天下所不能有”的卓越战绩。就连清廷都一度竟准备放弃西南七省,与他讲和。
            至此,南明一度有中兴之望,但天不遂人愿,孙可望嫉恨李定国的军功和威望,屡次对其陷害,当李定国发觉后,为顾全大局,避免自相残杀,迫不得已离开湖南,退入广西,结果李定国走后,孙可望在湖南被清军大败,失去了一切的孙可望,也失去了他的廉耻之心,带领残众投降了洪承畴,滇中军机隐秘尽为清军知晓,导致云南失守,永历也再度流亡与李定国部失散,致此南明抗清已宣告失败。
            磨盘战地人犹识,磷火常同日色鲜。
            吴三桂算不上神一样的对手,李定国却有猪一样的队友,李定国预料,清朝众将已成骄兵,在他们看来明军已成惊弓之鸟,再也无力反击。清军会轻松得意走向伏击圈,光禄寺少卿卢桂生,此人对南明失去了信心,打定了主意要投降清朝,本来这也不算什么,清军入关以来,投降的原明文武官员如过江之鲫,卢桂生这样的角色可以忽略不计。可偏偏他却知道李定国的部署方案,为了安身立命,把计划全盘告知了吴三桂。
            原本很稳当的一场伏击战,被清军占去了先手,打成了遭遇战。即使这样,明军也是死战不退,双方犬牙交错,你死我活,战斗从清晨打到中午。没有了战术,也没有了退路,只管性命相搏。李定国想要双手扶明,吴三桂则誓要生擒永历,尽管清军人数占优,却死死地被明军钉在磨盘山山谷,战场成了惨烈的绞肉机,明军战旗飘扬,浴血死战,因为他们明白,自己再也无路可退了。


            IP属地:北京8楼2021-04-14 06:40
            回复
              西双版纳勐腊县。其实无论是大明还是南明都有很多机会打败后金的,关键在于无法将手下的干将整合成一体


              IP属地:山东9楼2021-05-09 21:20
              回复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1-05-18 09:25
                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21-05-28 10: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