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卷毛丶懒趴趴吧 关注:235贴子:34,302
  • 0回复贴,共1
家风,又称门风。是一个家族或家庭多年来形成的传统风气、风格和风尚,它承载着这个家庭或家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文化氛围、生存理念、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一个家族家风的建构,对塑造孩子的成功与否、家庭的生活方式的好坏、家族人在社会的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良好的家风是一本既多彩又鲜活的教科书,伴随着孩子健康地成长。多数家庭没有家风文本挂在墙上,没有条目细则放在床头,但它却通过家庭成员特别是家长的言谈举止影响孩子行为,陶冶孩子的情操,成为他们成长的风向标。 一般说来,学习型家庭的孩子喜欢读书,勤劳型家庭的孩子热爱劳动,和谐型家庭的孩子注重礼貌,民主型家庭的孩子懂得尊重。不同的家风都会在孩子的意识中打下深刻的烙印,作用于他们性格、品质、价值观的形成。孩子生活在良好的家风中,心情舒畅、心理安全、情趣高昂、学习奋进;反之,则精神空荡、心神不宁、态度消极、学习松懈。这便是家风的重要性,便是家风的感染和陶冶作用。 家风虽是家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教育无痕、润物无声。它通过家庭成员尤其是家长的日常生活准则、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经常对孩子进行直接的教育和影响,往往比单纯说教、管教的作用大、收效好。它不仅影响孩子的现在,还会作用他们的未来。 2021年12月初,我有幸参加了宁乡市社区学校的学习培训,学习的最后一天,黎亿平主席组织我们参观考察了闻名全国的浏阳博士村。走进村庄,道路宽敞,屋舍俨然,房前屋后,绿树环绕,鲜花盛开,地上找不到哪怕一点儿垃圾,更令人称奇的是,传统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家家户户庭院大门旁的墙上,都牢牢地钉着一块造型各异的漂亮木板,上面书写着各家各户特色鲜明的家风家训。博士村的村支书告诉我们:自清代以来,读书学习、孝老爱幼之风便在村里盛行,村子里不管是中老年人还是年轻人,没有一个参与打牌赌博的,人人都酷爱学习,家家都在比谁家孩子更会读书。村庄浸在浓浓的书香里,难怪这样小小一个乡镇小村,竟考出27名博士,20多位专家教授,160多名硕士和本科大学生。生活在这样的村庄里,百姓文明素质想不高都不行,乡村想不振兴都难呀! 我的爷爷郭少年是解放前的一位私塾老师。他最喜欢对家人念叨的是《朱子家训》中的那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爷爷去世后,父亲谨遵爷爷教诲,并将此名言当家风传承下来。无论什么时候,父母总是用自己的行动告诫我们五兄妹:“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他和母亲一辈子勤俭持家,过着极其简朴的生活。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父亲最不喜欢母亲为他做新衣服。父亲是多年的大队支书和公社、县人大代表,经常要去开会学习,作为贤妻,母亲当然想让父亲穿得体面一些,可每次只要母亲讲要给他做件衣或一条裤,总免不了要遭父亲数落。他总是说:“衣服旧一点没关系,只要洗干净了就行。”后来,我们兄妹相继长大参加工作了,平时回家也会给父母买些衣服鞋袜之类的物品,以示孝敬。父亲却把我们买给他的这些衣服收起来,仍旧穿着旧的。他说:“这旧衣服又没破,就算破了补补还能穿,为什么要换新的呢?天天土里田里干活,新衣服穿着反而别扭,你们别老是乱花钱。”母亲则常拿外公告诫她们姊妹的话,来教导我们:“为人处事,要将心比心,不能太自私。上半夜想自己,下半夜也一定要想想别人。”我们始终谨记外公和母亲的教诲,为人善良敦厚大度,凡事将心比心,更多时候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1楼2022-05-29 10:1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