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吧 关注:415,472贴子:876,378
  • 0回复贴,共1

凉水河还清变生态河折射北京的华丽转身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凉水河,海河支流北运河的支流,原源于北京市丰台区后泥洼村,开凿于隋代,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曾发挥水路运输、排水、农业灌溉等作用。20世纪50年代治理后,原南护城河支流莲花河,脱离南护城河汇入凉水河,凉水河起点改为万泉寺铁路桥,莲花池(万泉寺铁路桥)成为凉水河的新发源地。古时的凉水河,源头为地下泉水,因水温较低故而得名,有文化积淀。
当前,这条河流经石景山区、丰台区、朝阳区、大兴区、通州区,于榆林庄闸上游汇入北运河,是北运河的主要支流。原长58公里,以莲花池为源后,全长68.41公里,流域面积629.7平方公里,河道上建有大红门、马驹桥、新河、张家湾4座拦河闸,可蓄水400多万立方米,灌溉农田20多万亩。
但在党的十八大前,流域人口高达450万人的凉水河,由于流域人口增长过快,污水处理设施跟不上,大量工业、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中,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因为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欠账,使得这条河流的状况实在堪忧。不少北京市民所见到的,曾经这里河水黑臭、垃圾遍地,鲜有市民光顾。凉水河,当时被称为是臭水河。在2000年前后,凉水河水质已达到劣Ⅴ类。周围居民不堪其扰,夏天河水味儿太大不敢开窗,纱窗上总是黑乎乎地停着一层蚊虫,家里窗户都不敢开。对于这样一种局面,其实是意想不到能够有朝一日能够出现实质性变化的。
但是,十年之后,局面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深受黑臭水体困扰的凉水河经开区段,因良好的生态环境于2020年成功入选全国首批“示范河湖”。根据实地走访的反馈,“走在湖边,可以闻到阵阵荷叶清香。微风吹拂,芦苇摇曳,湖中央的浮岛错落有致,不时有水鸟掠过。公园面积狭长,部分区域有缓坡,蜿蜒的健身步道因此有了些起伏,让人仿佛置身于森林之中”。数据显示,凉水河水质从劣Ⅴ类改善到现在的Ⅳ类,一些河段达到了Ⅲ类,两岸绿化则增至287万平方米。不仅如此,从亦庄凉水河公园到通州区新河村,长度10公里河道内,共生活43种鸟类,其中水鸟23种,数量最多的是野鸭和小鸊鷉,各有1000余只。
这种转变的出现,就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之下,北京市采取的一系列动作。其中,标志性的举措有这么几个:
第一个,“三年治污”。北京市水务部门于2013年启动“三年治污行动”,重中之重便是提升污水处理能力。2013年以来,北京市连续实施多个“三年行动方案”,短短6年,就先建成大中型污水处理厂65座,全市污水处理率由83%提高到93%,城六区达到99%。正是在这种雷霆万钧之势下,凉水河流域实现了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杜绝污水入河,再生水也成为河流的重要水源。
第二个,河湖长制。2017年,北京市正式建立市、区、乡镇(街道)、村四级河(湖)长体系,每条河道都有了自己的“巡护人”。自北京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全市5300多名河长坚守岗位,让河湖水生态健康状况持续改善,越来越多的臭水沟、干沟渠变成了水清岸绿、安全宜人的城市新景观。正是因为结合河长制与智慧监测系统,凉水河治理工作得以进一步精细化,有效阻止了污染问题的反弹。
第三个,生态补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多年来,北京水务部门一直致力于探索实践水资源多目标配置调度模式,统筹兼顾地下水回补涵养和地表河网水路连通,实现地表地下协同修复,逐步复苏河流生态,为广大市民打造高品质水生态空间。2021年,北京迎来丰水年,汛期的频繁降雨为五河复流并贯通入海创造了有利条件。汛期过后,密云水库调控雨洪资源15.8亿立方米,蓄水最高达35.7亿立方米,官厅水库也因优化调度储备了充足的水资源。于是,去年秋季至今年春季,一场大规模、跨流域、多水源生态补水开始了。正是因为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凉水河的面貌得到系统改善。
第四个,海绵城市。近年来,为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本市不断完善海绵城市建设体制机制,构建了市、区两级组织保障体系,并将海绵城市建设纳入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了涵盖多专业的技术标准体系,不断完善配套政策和长效保障机制。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冬奥赛区、大兴国际机场、未来科学城、怀柔科学城、亦庄开发区、温榆河公园、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千年守望林、城市绿心、环球影城等建设,都实现85%的降雨就地消纳利用。截至2021年底,全市建成区范围内海绵城市建设达标面积为367.32平方公里,占建成区比例为26.56%。总体上看,全市海绵城市建设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整体效果良好。凉水河的治理见效,也离不开这种大手笔的运作。


1楼2022-10-21 17:12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