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话吧 关注:43,133贴子:288,687
  • 12回复贴,共1

历史珍贵镜头:1929年上海小学的一堂公开课。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视频来自:百度贴吧


IP属地:上海1楼2023-01-16 20:30回复
    96年前的上海话,发音变化至今还是不太大,听来舒服。
    对音韵有讲究、有兴趣的吧友,有参考价值么?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3-01-17 00:27
    回复
      这个视频还可以看到,上海话和其他吴语一样,有文白两套读音。老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以白话为主。后面学生集体“唱”的一段,文读音就很多了。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3-01-17 14:22
      回复
        视频里“农人”这个词,现在听了比较突兀的感觉。可能对应“工人”一词吧?但是读音却文白各异。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3-01-17 14:25
        回复
          这段视频在不同的平台都看过,还是很有意思的,我感觉对我们的启发也很大,首先可以看到,当年的人对于文白的使用场合分得很清楚,说话讨论就用白话口语词汇,读文字就完全按文字读,我认为这一点很重要。
          现在很多上海人读文章非常吃力,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他们潜意识里,“正宗”上海话就是口语白话,包括词汇也一定要用口语词汇,一定要把“农人”读成“农民”才“正宗”,这样一篇文章读下来不停的在把文章里的词汇替换成口语词汇或者词组甚至会把成语也替换成各种口语说法,听起来似乎“正宗”了,但一篇文章读得结结巴巴,有些地方还不自觉的用普通话发音,就是因为这个观念有问题。
          所以我认为上海话要从读书开始,文章怎么写就怎么读,哪怕感觉再拗口也不要紧,因为文章就是这么写的,我们说中国话不会因为看到“马来氨酚那敏片”几个字长而拗口就改成“扑尔敏”或者直接说英语吧,同样道理看到“胡同”这两字不应该翻译成“弄堂”来读,这样一来至少大部分上海话发音可以依托文字有广阔的使用场景,不至于没人当面交流的时候就没用了。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3-01-20 06:54
          收起回复
            不错啊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3-01-24 13:35
            回复
              陈仙娥,是个老师中意的好学生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3-01-27 00:07
              收起回复
                “马来氨酚那敏片”和“扑尔敏”,一个是药名,一个是商品名。不是因为拗口而改的。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3-09-03 06:41
                回复
                  下载贴吧客户端发语音!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3-09-03 08:32
                  回复
                    民国前,可能没有“农人”、“农民”这两个词汇吧?“农人”也可能江南地区在用——官话区读“农仑”?好像很拗口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3-09-04 07: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