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吧 关注:2,284,562贴子:16,471,440
  • 9回复贴,共1

社会发展的自组织过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社会发展的自组织过程
一、一般的理解
原始社会,人们是一种松散的结构形式,马克思称之为“原始的共产主义社会”。在这个基础上,是怎样形成并发展成为现实社会的,以及将来它将怎样发展变化?——这是有许多理论的。而其中,最为科学的应该是马克思的理论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对于社会发展的原因,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比如:需要是原动力;生产力是原动力;政治制度是原动力;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政治领袖、社会精英、圣人等才是引领社会发展的动力等等。在方式上: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种方式;民主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方式;科学是发展社会的方式;组织、秩序、伦理道德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等等。对社会发展的过程:有认为是倒退的,有认为是进步的,还有认为是在某种方式上,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等等。这些理论一看就很清楚:它是很片面的。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是建立在一种辩证逻辑方法上的,这个方法就是:一分为二的事物,在联系中,对立统一为新范畴,新范畴又在不断的联系中,继续发展变化,因此社会就在这个过程中从一种状态到另外的状态这样不断发展变化的。在这个方法上所建立的社会发展的观念,就有一定的“社会自组织”形成与发展的观念在里面,并且,这种方法和社会形成与发展的趋势,被他称为“必然性”的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而那些试图用人的或社会的意识力量去改变这种规律的,都是反动的,也是错误的作法,是倒立的哲学和实践。——这种思想,其实是和《道德经》的自然发展的观念是比较一致的。
那么,社会是怎样地“自组织”并形成和发展的呢?在其《德意志的意识形态》中,本身已经讲得十分的明白了。只是人们不清楚他的方法,不明白其中的内在逻辑,而把他当成为混乱的体系,这就是一般的形式逻辑思维方法和一般的辩证法所不能理解的,因此,不知道其完整性和科学性,相反地,也表明了马克思理论的先进性还是现实一般思维所不能正确理解的,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的事情。


IP属地:四川1楼2024-02-11 18:20回复
    二、辩证逻辑方法上的儒家思想和马克思理论
    社会是怎样地“自组织”并形成和发展的呢?
    首先,社会是人的社会,因此,研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就必须从人开始。这样的认识,不仅马克思是这样认为的,而儒家孔子也是这样的看法。在关于人是什么这个问题上,儒家孔子认为:人是心(意识)与物(身体)的矛盾的统一体,同时,还是知行统一的,具有创造不同于自然方式生活的具有创造性劳动的存在,他与其他的自然存在的区别,是他具有心这种不同于自然存在的灵性。心与物(身体)、知与行的矛盾运动,使人超越了自身,而成为了社会性质的人,这种社会性主要是从人的男女、家庭到家族到国家、社会这样的途径去得到升华和发展的,社会也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形成并发展。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形成了他的伦理社会学。这也是一种社会的自组织形成的一种理解,也是建立在辩证运动的过程即辩证逻辑方法基础之上的。这种思想从人的一般的现实性的关系出发,形成了一般的人都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思想,——这就是:人活着,并不仅仅只是为了自己而活着,他必须为家庭、家族和国家负有责任。虽然这种思想是那样地深入人心,然而,他的狭隘性质和对人的更高的社会化发展的阻碍是很容易就能够分析得出来的。而这种阻碍,不仅在过去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是一种阻碍,就是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之中仍然在起着阻碍的作用,并制约着社会民主和法制的有效施行。


    IP属地:四川2楼2024-02-11 18:21
    回复
      在马克思那里,人是需要、劳动和意识三位一体的能动的、现实的存在。人的这三方面的关系是: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没有生产就没有需要,人的意识始终是需要和生产这对矛盾的反映。这种对人的认识,与儒家对人的认识虽然没有多少差别,但是,在人向社会性的人的转化的途径和方式上,却是很大的不同。马克思认为:人是因为社会分工而使人变化成为社会化的人的。现代化的社会,就是从这种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逐渐地把松散性的自然的人变化成为社会性的人,并发展而成为现代社会的。这样形成的社会,她的内部结构显然是和儒家思想那种以家庭和家族为主的结构形式是有很大区别的。这种区别就是:人们是以分工生产他们的共同需要,并以此而发展自己及社会的需要和生产,从而发展了现代化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必然冲破狭隘的个人、家庭和家族观念的限制,并使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
      在我国历史上的南宋时期,由于商业的发展,曾一度推动了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这种发展,使儒家思想受到很大冲击,为此而出现了宋明理学的兴起,他们在维护儒家传统的情况下,使儒家思想成为了阻碍社会继续发展的东西。马克思理论的传入,也并没有在消除儒家思想影响上起过多少作用,而现实的市场经济——正以它自己的方式逐渐地,实际性地在与儒家思想矛盾、斗争并融合成为新的形式和内容。


      IP属地:四川3楼2024-02-11 18:22
      收起回复
        三、交换经济的自组织性
        在自然方式进行生产和生活的人群中,还没有相互交换其劳动产品时,人们之间的关系,除了狭隘的家庭、家族、血源亲戚关系,并在这些关系中形成有限和封闭的生产和生活外,不会产生更加广泛的社会联系。当交换其劳动产品的方式一产生,人们就会在这种方式上,自发地根据自己的技能、资源、条件等优势而进行专业性的生产,并在相互竞争中,使落后的生产方式被淘汰,从而自发地开始了生产的分工。当先进的生产方式以其相对的优势形成比较高的产量时,他就会自发地去寻找更加广泛的市场,从而发展并形成了运输、商业和金融业务。这样,这种经济形式就以它强劲的生命力延伸进入自然方式进行生产和生活的广大人群之中,并把他们按这样的方式组织了起来,从而使他们从以前那种有限和封闭的生产和生活中,冲破原有家庭、家族、血源亲戚关系的束缚——加入到这样的经济形式之中。也同时使这种经济方式发展和状大起来。


        IP属地:四川4楼2024-02-11 18:22
        回复
          四、交换经济自组织的革命性及其逻辑极限
          交换经济以其特有的方式对社会进行新形式的组织,从而超越个人、家庭、家族甚至国家的界限,对过去以这些东西去建立的伦理道德和社会意识形态具有革命的性质,然而,它自身的发展,却因迅速提高了生产力,而必然在其固有的逻辑所规定的道路上,出现问题:这就是经济危机。这时,就必然会要求调整或改变与之相适应的那种生产关系。这要吗是通过革命、要吗是通过社会上层建筑的自觉变革,——因此,社会民主就必然比过去任何社会形态都要发达。这就是交换经济在辩证逻辑方法上所表现的。


          IP属地:四川6楼2024-02-11 18:24
          回复
            五、马克思的社会发展学说,正是建立在:分工生产、交换产品,从而更进一步促进社会分工,使人社会化(异化),形成并发展了现实社会这种自组织逻辑之上的。这种发展,他的力量,是任何封闭的、僵化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伦理道德等社会意识形态,所不能阻挡的了的。而这些东西,只有认识这种新的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形势,自觉地遵循它的发展规律,随时调整改进,以适应其发展。然而,它的发展,也并不是那种形式逻辑方法的直线性发展所认识的那样,在这种量的积累达到一定限度时,新的社会形态就会自然地产生。
            由于社会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所形成的不同的社会形态,在他的发展过程中,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按其固有的规律发展的。因此而揭示了:人民才是发展生产力,创造历史的主要力量,阶级斗争是改进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关系发展的力量,而社会意识形态——只有服务于他们,才是正确的,因此,上层建筑应该是,也必须是“民主”的!
            当然,这只是社会“自然”发展的规律,这种发展也正如道家思想所主张的一样。而实际上,领袖和社会精英的引领作用,社会意识形态的正确引导的作用力量也是很大的。这就必须要社会随时通过“自我意识”,形成正确的思想,处理好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方面的矛盾,达到和谐、效率、科学的发展,就需要民主、有效的组织管理和不断的认识改进。
            按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的理论,社会的发展,关键是人的发展,人从自然方式的人,变化成为社会化的人的过程——有用直接组织的形式和用比如交换经济间接组织的形式去进行,这样,把分散的个人组织成为社会。对这两种组织方式,存在争论,并把它们看成为是非此即彼的,只不过是机械的形式逻辑的观点。


            IP属地:四川7楼2024-02-11 18: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