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吧 关注:31,206贴子:75,955
  • 1回复贴,共1

音乐感文——古典音乐与数学原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已经好些年没有写音乐感文了,正巧这段时间刚读了伯恩斯坦的《哈佛六讲》相关音乐讲座,对古典音乐又有点一丢丢新的认识,于是还是记录下来,作为自己学习的一个过程吧。
首先还是想从一个老生常谈的内容作为切入点,就是关于古典音乐的演绎版本。我并不是一个版本控,其实也不然。我个人的倾向和主张一直都是不要过分追求演绎,但应该有自己最喜欢的版本。这其中的缘由就要回归到一个本源问题了:古典音乐是什么?
个人目前的观点,古典音乐就像是本科数学专业的《数学分析》(对应非数学专业的《高等数学》)。这其中有两个关键概念:一是它是一种自然规则的人为表现形式,规则是本身就存在着的;二是它可以不断地去学习、研究,没有绝对的尽头。
这里如果把指挥家、演奏家比作是学科教材的编著者或者授课教师,那末他们的职能是类似的,就是要尽可能地展现给我们客观存在的内容。就如吉松隆老师所言,作曲家也不完全知道他们创作的作品的方方面面。但音乐作品就在那,谱子就在那,这是不变的。所以不要拘泥于各种演绎版本,就像不要盲目神话一些名师,因为背后客观存在的规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关心的;但也别忘了,一个好的老师(更关键是和自己搭调的老师)往往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想学习的知识,提升学习兴趣,所以一个自己认可的古典音乐演绎版本也是至关重要的。
那末再回到两个关键概念,结合上面不是很恰当的例证,就不难理解音乐本质与不同演绎之间的微妙平衡——一个认可(喜欢)的演绎版本能让我很大程度上对一部作品产生个人认知,而通过不同的演绎能加强对细节的学习——别忘了我们的前提概念,一部音乐作品是可以不断去聆听学习的。通过聆听不同演绎可能会关注到平时不大注意到的内容,比如这处原来木管乐器的旋律是这样,原来那处的低音声部有这样一个和声处理,这都会让我们在和声、织体等等内容上有新的认识。
聊完比较泛的内容之后,要开始扯点细碎的内容了。
我对自己一直定位为调性白痴,而这段时间基于调性的一些学习思考着实也让我收益匪浅。
还是先回到上一个内容中的“自然规则的人为表现形式”这个说法,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音乐规则是在自然规则中人为地以顺从人类美学认知的方式总结归纳的,而一部音乐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也需要遵从规则,这就是音乐作品中较为绝对的部分。就自然规则而言,低音大字组C的琴弦在振动过程中,琴弦分段振动产生了许多的泛音;而就人类的听觉来说,与小字组G等音高的泛音与大字组C共鸣就比较悦耳(小字组G琴弦长度为大字组C琴弦的1/3)。因此,各种泛音是自然产生,但人们会凭借听感上的“远近”人为地筛选用于构建和声地元素。
这么看还觉得一些不同学科的共通是巧合么?更多的却感觉是人们凭着自身的美学认知去人为“操控”。
回到音乐上,于是我们就有了调性相关的基础元素了。这时候我们可以看看巴赫、莫扎特他们是在怎么考虑音乐的。
在我认知范围内,巴洛克和古典主义时期对于调性遵守还是较为严格的,所以从作品开始的第一个乐句、第一个和弦等方面就不难判断其调性了,一开始的旋律线往往也包含了特定调性里的主要元素。这就给我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就是如果那么“开门见山”的话,那以特定调性为基础展开的旋律发展,会不会被“穷尽”,或者说变化生硬呢。其实解决办法也是我们相当熟悉的内容了——把旋律碎片化、分裂成动机。莫扎特在C大调第四十一号交响曲的末乐章中,对旋律线进行精简,构建了5个短小精悍的动机于再现部编织成了令人惊叹的五重赋格;贝多芬的命运动机就更是世人皆知,而通过动机这样的精小结构,贝多芬在处理一些极具个人风格的模进变换时也有了更大的展现空间。
而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另一个不容忽视的情况就是不和谐音程越来越被广泛地使用。在莫扎特手中,更多地是通过切分音等装饰手段在调性框架内充实乐曲旋律,而从贝多芬开始,不和谐音程的运用增强了作品的戏剧性,展现了更为丰富的音乐“情感”。但需要注意的是,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在“做题”,在丰富地展开织体之后,不和谐转为和谐、不稳定转为稳定,这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于是,这里出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点——虽然我不喜欢,但不得不承认其与数学等学科发展的一些思路异曲同工——既然不能解决,那就不要解决好了!这就是无调性!
想想非欧几何是怎么被建立起来的,那同样的惊叹就可以放在无调性上。而有意思的是,鉴于调性是顺从于人们美学天性创造出来了,那无调性这种anti的反面就是要悖于人类天性。因此,无调性的大师无一不是调性大师,这才能避开那些天性(不由得想起各种爽文中完美避开所有正确答案靠零分的伪学渣)。
最近学习得到的感悟零零碎碎也就这么些了,其中很多关于美学、关于乐理的内容我理解不到,也就说不出来。毫无疑问,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它的发展是独立于基础学科的;而它映射出的人们的内心需求也是有别于科学的。但从它发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还是不由得感慨,和基础学科的相似之处实在是太多了。也许,是因为人类总是同等聪明的吧。


IP属地:广西1楼2024-02-15 20:17回复
    再补个该书的图片~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2-15 20: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