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吧 关注:6,740,647贴子:37,622,728
  • 13回复贴,共1

植物精怪故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查查竹和藤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4-08 14:43回复
    唐代以来,关于药材成精、人食用它们后成仙的记载广为流传。其中,有三类故事最具代表性:一是人参化为老人或童子,二是茯苓化小儿,三是枸杞化犬。“人食怪而升仙”的故事不仅揭示了植物、精怪、人、仙之间从低到高、有序晋升的叙事规则,也体现了先民们对于长生不老、飞升成仙的终极追求。


    IP属地:浙江2楼2024-04-10 10:36
    回复
      在魏晋时期的《吴普本草》中,人参还只是“根有头足手,面目如人”的奇特植物而已。而在南朝刘敬叔的《异苑》中,人参不仅形状似人,还能作儿啼声,呈现出了从植物向精怪发展过渡的趋势。《太平御览》引《异苑》载:“人参,一名‘土精’,生上党者佳。人形皆具,能作儿啼。昔有人掘之,始下数铧,便闻土中呻声,寻音而取,果得一头,长二尺铧许,四体毕备,而发有损缺处。”人参又名“土精”,被人挖掘而受到损伤后会发出呻吟之声。人们可以通过听声辨位的方法,来确定人参的具体方位。虽然这段记载中的人参尚不能化作人形,但已可以发出人声。这说明在人参成精的转化过程中,“发声”早于“化形”。而这种“声早于形”的过渡阶段,可以视作人参成精的“初级形态”。


      IP属地:浙江3楼2024-04-10 10:39
      回复
        类似的“发声”故事,也见于唐人笔下。唐代窦维鋈的《广五行记》中,记录了一户人家受人参的呼声所困扰的故事。“隋文帝时,上党有人宅后,每夜闻人呼声,求之不得。去宅一里,但一人参枝苗。掘之,入地五尺得人参,一如人体状。去之后,呼声遂绝。”这则故事中的人参形象继承了《异苑》所载近似人形、可发人声的特征,只不过其声音由“小儿啼哭”变为了“人呼声”,依旧是人参成精的“初级形态”。有趣的是,如果说《异苑》中人参因被人误伤而“被动”发声,那么《广五行记》中人参则是“主动”发出呼声扰人休憩,呈现出向“精怪作祟”故事发展的趋势。


        IP属地:浙江4楼2024-04-10 10:40
        回复
          在唐代《宣室志》第五卷的“人参增智”篇中,人参以“褐衣老人”的形象登场,完成了人参成精的“化形”阶段。在这则故事中,人参精化为一个身着褐色衣服的老人,其面目与本体十分相似。褐衣老人主动登门与赵生交谈,被书生的执着所感动,愿意帮助书生增长智慧,并告知其于山西椴树下寻得自己本体的方法。“吾子之志趣甚坚。老夫虽无所能,诚有补于郎君,幸一谒我耳。”人参精不仅没有对赵生进行恶作剧,反而迸发了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赵生食用人参后,悟性顿开,顺利考取了功名。对赵生而言,他并未祈求仙缘或寻觅捷径,而是以坚韧的心性和真诚的态度感动了人参精,从而有了这番奇遇。后文借助赵生之口,又言明人参成精后具有治愈各种疾病的功效。此文亦收录于《太平广记》,载第四百一十七卷的“赵生”篇。


          IP属地:浙江5楼2024-04-10 10:41
          回复
            植物典故
            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共议分财,生资皆平均,惟堂前一株紫荆树,花叶美茂,共议欲破三片。明日,就截之,其树即枯死,状如火然。
            真往见之,大惊,谓诸弟曰:“树本同株,闻将分斫,所以憔悴。况人兄弟孔怀,而可离异,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胜,不复解树,树应声荣茂。兄弟相感,合财宝,遂为孝门。真仕至太中大夫。陆机诗云:“三荆欢同株。”
            ——《续齐谐记》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04-12 17:58
            回复
              劲节十八公
              出处 《西游记》第六十四回原形 松树
              故事梗概
              劲节十八公这个名字暗藏着一个字谜,“十八公”三个字拼在一起,就是“松”字。他突然在古庙门前现身,自称土地神,带着一个青脸獠牙的鬼使,头顶着一盘面饼,来请唐僧师徒充饥。孙悟空端详许久,认出他并非神明,但是晚了一步,十八公已经化为阴风,摄走了唐僧。
              以十八公为首的荆棘岭众多树妖,不同于唐僧一路上遇到的凶残妖类,他们对唐僧并无加害之心,也不在乎唐僧肉带来的长生不老功效,反倒满怀风雅意趣,请唐僧来以文会友。
              十八公召来了另外三位树妖,分别是孤直公、拂云叟和凌空子。他们联句作诗,在词句之中埋下线索,阐明自己的真身。劲节十八公所作的诗句如下:
              劲节孤高笑木王,灵椿不似我名扬。
              山空百丈龙蛇影,泉泌千年琥珀香。
              解与乾坤生气概,喜因风雨化行藏。
              衰残自愧无仙骨,惟有苓膏结寿场。
              其中颔联所说的“龙蛇影”,正是松树枝干盘虬的形态,而松脂凝固后形成的化石就是“琥珀”。
              外貌头戴角巾,身穿淡服,手持拐杖,足踏芒鞋。
              洞府荆棘岭木仙庵。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04-21 14:22
              回复
                孤直公
                出处 《西游记》第六十四回原形 柏树🌲
                故事梗概
                孤直公有霜姿风采,正是一种不畏风雪、四季常青的树木。他的诗句写道:
                霜姿常喜宿禽王,四绝堂前大器扬。
                露重珠缨蒙翠盖,风轻石齿碎寒香。
                长廊夜静吟声细,古殿秋阴淡影藏。
                元日迎春曾献寿,老来寄傲在山场。
                宋诗中有一首:“四绝堂前枯柏树,晋人栽植宋人吟。无枝无叶无吟处,聊寓一时怀古心。”因此首联中才有“四绝堂前大器扬”的引用。而最后的“元日迎春曾献寿”,说的是古人的一种习俗。《汉官仪》中记载,元旦这天要用柏叶酒来上寿,所以这也是从典故中隐喻孤直公的身份。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04-21 14:22
                回复
                  拂云叟
                  出处 《西游记》第六十四回原形 竹子
                  洞府荆棘岭木仙庵。
                  故事梗概
                  拂云叟出场时就已经被作者揭穿了身份,原文描写他用了“虚心黛色”一词,“虚心”便是“空心”,“黛色”便是“青色”,青色空心的植物,自然就是竹子了。
                  淇澳园中乐圣王,渭川千亩任分扬。
                  翠筠不染湘娥泪,班箨堪传汉史香。
                  霜叶自来颜不改,烟梢从此色何藏?
                  子猷去世知音少,亘古留名翰墨场。
                  开头“淇澳”便是指《诗经·卫风》中的“淇奥”一篇,其中写道“瞻彼淇奥,绿竹猗猗”,可以说直接点明了身份。《史记·货殖列传》中有“渭川千亩竹……其人皆与千户侯等”一句,意思是种植千亩竹子的人,可以同千户侯一般富足。
                  “筠”与“箨”分别是竹子的青皮和外壳,也都代指竹子。“湘娥泪”暗藏着湘妃竹的典故,传说娥皇、女英二妃为舜奔丧,眼泪洒在竹子上形成斑斑点点的痕迹,于是就有了湘妃竹。而“班箨”一句说的应是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从前的文字写在竹简上,因为要将青竹烘干,流出水分,所以又把历史称为“汗青”或“青史”。
                  尾联的“子猷”是指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他生平爱竹,曾言“不可一日无此君”,因此拂云叟将他称为“知音”。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04-21 14:23
                  回复
                    凌空子
                    出处 《西游记》第六十四回原形 桧树
                    洞府荆棘岭木仙庵。
                    故事梗概
                    凌空子所作诗句如下:
                    梁栋之材近帝王,太清宫外有声扬。晴轩恍若来青气,暗壁寻常度翠香。
                    壮节凛然千古秀,深根结矣九泉藏。
                    凌云势盖婆娑影,不在群芳艳丽场。
                    桧树姿态清奇,可以独木成景,又耐寒常绿,不同于百花争艳,而自带凌云一览的气势。因为枝干大而坚实,可以用于建筑和造船,于是有首联中“梁栋之材”的赞赏。“太清宫外有声扬”指的是安徽亳州太清宫外有八桧,相传是老子亲手种植。据《太清记》所载,其枝干均向左扭曲,古人认为这是一种祥瑞。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4-04-21 14:24
                    回复
                      杏仙
                      出处 《西游记》第六十四回原形 杏树
                      外貌青姿妆翡翠,丹脸赛胭脂。星眼光还彩,蛾眉秀又齐。下衬一条五色梅浅红裙子,上穿一件烟里火比甲轻衣。弓鞋弯凤嘴,绫袜锦拖泥。妖娆娇似天台女,不亚当年俏妲姬。
                      洞府荆棘岭木仙庵。
                      故事梗概
                      四叟与唐僧正作诗谈笑,忽然来了一位仙女,手拈一朵杏花。她是杏树所化,不同于孤直公等人皆是虬结孤高的耐寒树木,她所代表的是初春二月开放的娇艳花朵。只因《西游记》成书于明代,因此书中描写的“比甲轻衣”“弓鞋”等在唐代还未出现。不然,若杏仙真是唐朝的树妖,模样打扮应与《簪花仕女图》中的贵族女子差不多。杏仙也作了一首律诗,以典故讲出了她的原身:
                      上盖留名汉武王,周时孔子立坛场。
                      董仙爱我成林积,孙楚曾怜寒食香。
                      雨润红姿娇且嫩,烟蒸翠色显还藏。
                      自知过熟微酸意,落处年年伴麦场。
                      头一句便是要追溯“杏”在历史上留名的时刻。汉武帝曾求仙问道,有方士向他进献了山杏,于是得名为“武帝杏”,而孔子开坛讲学的地方最初被称为“杏坛”。
                      “董仙”是指三国时期吴国的神医董奉,传说他替人诊治后不要诊金,被治好的重病患者需种植杏树五棵,轻疾病人种植一棵即可。因此在他坐诊的庐山附近,杏树蔚然成林。“孙楚”是晋朝人,他在寒食节时曾使用杏酪来祭祀介子推,因此才说“孙楚曾怜寒食香”。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4-04-21 14:25
                      回复
                        丹桂童女
                        出处 《西游记》第六十四回原形 丹桂
                        洞府荆棘岭木仙庵。
                        腊梅童女
                        出处 《西游记》第六十四回原形 腊梅
                        故事梗概丹桂、腊梅是伴随杏仙的童女,都挑着小灯笼,做些侍奉开道、端茶递水的事情,并不参与吟诗作赋的活动。
                        随着杏仙的出现,孤直公等人的意图也发生了变化,开始试图撮合杏仙与唐僧成就姻缘。在古代志怪小说中,各类精怪、鬼仙总与风月逸事相关,露水情缘十分常见,杏仙也不例外。即使荆棘岭上的妖精看上去都是仙风道骨,并无害人之心,本质上仍旧遵循着精怪摄人那一套。
                        后来徒弟们找到了谈诗作赋的地方,眨眼间众精怪就消失不见了。日出天明,他们这才看清,此处是一方石崖,崖上刻着“木仙庵”三个字,松、柏、桧、竹等树木静立其间,最终都被八戒的钉耙拱倒。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4-04-21 14:27
                        回复
                          花妖或者花仙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诸多的古代话本小说中出现过花妖或花仙,比如《聊斋》里有一则《香玉》说的便是黄姓书生与牡丹花妖的故事。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4-04-22 13:50
                          回复
                            彭侯是传说中的树精,关于树精的传说有很多,彭侯只是其中的一种。所谓山中多有千年树,世上难逢百岁人,【树木在人们的意识里是长生的代表】,由于它经年累月吸收天地之精华,又经百岁千年修炼,它是有成妖之基础的,所以在众多的神话传说中,树精屡见不鲜。
                            《搜神记》引《白泽图》的话说:木之精名“彭侯”,状如黑狗,无尾,可烹食之。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4-04-22 13: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