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吧 关注:52,110贴子:328,522

浅言骈文和赋体的区别,《滕王阁序》非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吧常有新进将骈文和赋体混为一谈,将《滕王阁序》归类为赋,为肃清此类现象,故而特设一帖对此二者进行澄清。何谓骈文?骈文肇始於汉末,成型於南北朝。骈文的特点,讲究四六,骈俪,齐言,谐韵,什么是四六?四六指的是骈文句式上的特点之一,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章多以四六字呈现,所以骈文在当时也被称为四六文。什么是骈俪?骈俪即对仗,由于骈文不像对联,为对仗而对仗,因此骈文中的对仗一般称之为骈俪或骈偶。什么是齐言?所谓齐言,即字数等齐。什么是谐韵?谐韵是指骈文声韵格律上的特点,即平仄相对,使声韵和谐。除此之外,骈文还注重辞藻和用典。说完骈文,再来说说什么是赋。东汉文学家班固在《两都赋序》中对赋有专门描述:“赋者,古诗之流也”,既然是古诗之流,那么押韵是必不可免的,所有不押韵的文体,概不可称之为赋,那是不是说,只要押韵了,就是赋呢?并非如此,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对赋有所解释:“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除了押韵以外,赋的特点就是铺陈文采,表达情志。所谓铺,即雕琢辞藻,展开描写。赋文分为以下几类,以古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或散赋),以骈文形式写赋,称为骈赋,依据格律要求写赋,称为律赋,以诗文形式写赋,称为诗赋。根据篇幅,又分为大赋(长赋)和小赋(短赋),大则如两汉时期的《两都赋》,《二京赋》,《长杨赋》,《羽猎赋》等,小则如六朝《采莲赋》,《鸳鸯赋》,《恨赋》,《别赋》等。综上所述,骈文非赋,骈文和赋文二者存在交集,典型代表王勃的《采莲赋》,《七夕赋》等,既属于骈文,又属于赋文,故而称为骈赋,而《滕王阁序》由于未曾押韵,故而并非赋文。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5-11 03:24回复
    新进已晓君意,无劳巨椽扫荡六合,不才今日定当自刭。


    IP属地:天津来自手机贴吧2楼2024-05-11 07:28
    回复
      你就像在论证:1+1=2。
      这不是废话吗?指序为赋,何异指鹿为马?
      遇到这种人,还值得讲道理、认真开个贴,简直是把蠢货惯得太厉害了。


      IP属地:四川3楼2024-05-11 08:56
      收起回复
        3楼是在说自己么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05-11 09:27
        回复
          诗文同源。 赋者,诗之一体; 骈散相对而言。 亦有散文诗、骈赋者,兼二为一矣。


          IP属地:江苏5楼2024-05-11 09:46
          收起回复
            楼主知识水平也粗疏不专,很多讲法明显有误。我来小作订正:
            一、律是律,韵是韵,讲述格律和谐不应该叫谐韵,最多叫谐律。
            二、四六的不是“魏晋南北朝”骈文的特点,是梁代以后骈文的特点,魏晋宋齐没有成体系的四六。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4-05-11 20:04
            收起回复
              三、骈文讲究齐言更是不对的。骈文讲究对仗,句式成双、有套路,但除了骈体形式的赞颂碑铭诔几种齐言外,一般句式灵活多变,不可能“齐言”。只能叫“整饬”。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4-05-11 20:07
              收起回复
                此外,怎么判断赋,你自己都没讲明白。不是你不愿意讲明白或者表达能力不行,是你自己都没搞清楚赋的定义,所以只能拿出一个“押韵”的必要不充分条件然后又强调不能作为判别标准。
                其实判断是不是赋,非常简单,就看作品名是不是赋(仅限古名家和当代懂行的人,今文盲自称的赋就算了)。只有两种特殊情况需要单独补充,枚乘七发和模仿他的七体文,有不少古人认为也属于赋。楚辞中屈原的作品,也有一些汉代人认为是赋。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24-05-11 20:11
                回复
                  但是总体来说,抛去七体和屈“赋”,基本属于叫赋就是赋。而赋一般有两个心照不宣的特点,就是描状为主、紧扣一个主题。用陆机《文赋》的说法就是“赋体物而浏亮”。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24-05-11 20:14
                  回复
                    我来说一点:
                    四六句式自古有之,参考汉扬雄的连珠。近代的王瑶认为这是骈体的滥觞。连珠可看作是最早的骈文名称。而在南朝时期,骈文并不叫“四六”。而是“今文”“今体”,以区分散体古文。可参考四萧之一的萧纲《与湘东王论文书》。或是“丽辞”,如刘勰《文心雕龙》。到了中唐,柳宗元在《乞巧文》中用“骈四俪六”概括骈文特征后,李商隐始用“四六”称骈文,一直持续宋。到了清朝,将“四六”称为骈文、骈体文、骈俪、俪体文等。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4-05-11 20:36
                    收起回复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4-05-11 21:23
                      回复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4-05-11 21:25
                        回复
                          7楼以下都讲得很完整了,如果楼主只是因为骈文格式之异乎辞赋文体的差别而来分享学习心得的话尚且无须多论。
                          .
                          只要不像某些人,只是因为自己追求格式上的死板而去磨灭别人文章的思想,扭曲原本如辞赋一般诗意的表达以满足他那可笑可憎的自尊心就好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4-05-11 22:43
                          回复
                            卢照邻骆宾王的那几篇,确实是赋。分骚体,散体而已。我猜你肯定没看过卢照邻五悲文序,他在序中说,「自古为文者,多以九、七为题目。乃有《九歌》、《九辨》、《九章》、《七发》、《七启》,其流不一。馀以为天有五星,地有五岳,人有五常,礼有五礼,乐有五声。五者,亦在天地之数。今造五悲,以伸万物之情,传之好事耳。」他依据前人韵文,造了个“五体”。讵能不是赋?至于骆宾王的钓矶应诘文,从文体看,仿汉散体,有韵。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4-05-12 08:42
                            收起回复
                              赋者,附也。起于物,终于志。借外物以申其心志也。


                              IP属地:中国台湾16楼2024-05-13 07:58
                              收起回复